《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春利,杨才英译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44474375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291个英语形容词进行了语义分析,运用的分析方法是:在对所论述的形容词进行适宜的过程中显示出两种语义成分,一是隐性关联成分,一是显性指示成分。另外,本书还描写了形容词的功能对形容词的句法行为。语义结构以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第一部分 3

第一章 理论背景 3

1.1 导论 3

1.2 Ljung《源于名词的英语形容词》(1970) 5

1.3 Aarts&Calbert《隐喻与非隐喻——形名组合语义学》(1979) 6

1.4 Warren《名名复合词的语义模式》(1978) 9

1.5 Levi《复合名词的句法与语义》(1978) 10

1.6 结语评述 1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三章 分析模式 22

3.1 导论 22

3.2 释义 24

3.3 指示内容 27

3.4 方法的局限 29

第四章 名词化 31

4.1 名词—动词 31

4.2 副词—动词—名词 37

4.3 动词—名词 38

第五章 语义漂移 40

5.1 背景 40

5.2 Stern的理论 42

5.3 Dik的理论 43

5.4 Grice的理论 44

5.5 语义漂移——一种构词方法? 45

5.6 编码者与译码者彼此默契的理解 46

5.7 可能发生语义漂移的不定量 47

5.8 已定漂移与未定漂移 48

5.9 多义词 49

5.10 失去意义的名词性词根 49

5.11 规则Ⅰ的反复应用 51

5.12 解释的不确定性 52

5.13 口才与经济 54

5.14 非谓性变为能谓性 55

5.15 语义漂移形容词的关联关系 56

5.16 例子 57

第六章 直证形容词、部分形容词和比较形容词 59

6.1 直证形容词 59

6.2 部分形容词 60

6.3 比较形容词 62

第二部分 65

第七章 结果 65

7.1 类别成员的不确定性 65

7.2 意义的不确定性 66

第八章 关于形容词的理论框架 82

8.1 基本结构 82

8.2 功能与关系 84

8.3 具有描写功能的形容词 87

8.4 具有分类功能的形容词 97

8.5 具有识别功能的形容词 105

8.6 作为名词化部件的形容词、动词性形容词和副词性形容词 109

第九章 关于形容词后缀的选择与功能的理论框架 116

第十章 形容词后缀:-AL,-AN,-AR,-EN,-ERN,-IC,-LY 122

10.1 -AL 122

10.2 -AN 128

10.3 -AR 131

10.4 -EN 133

10.5 -ERN 134

10.6 -IC,-FIC 134

10.7 -LY 138

第十一章 成分—交叉类别—结果 142

11.1 来源—结果 142

11.2 结果—来源 161

11.3 标准—遵循者 166

11.4 上述三种模式的修饰语功能 173

11.5 结语性评论 180

第十二章 拥有 183

12.1 整体—部分 183

12.2 部分—整体 195

第十三章 位置 211

13.1 处所—对象 211

13.2 对象—处所 220

13.3 时间—对象 223

13.4 对象—时间 224

13.5 起源—对象 226

13.6 目标—对象 230

13.7 在处所—对象/对象—处所、时间—对象/对象—时间、起源—对象和目标—对象模式中修饰语的功能 230

13.8 结语性评论 241

第十四章 原因、用途、相似 243

14.1 原因 243

14.2 用途 254

14.3 相似 260

第十五章 副词性形容词 267

15.1 实例 267

15.2 讨论 270

15.3 总结 279

第十六章 余论 282

16.1 引言 282

16.2 有争议的例子 282

16.3 非相称的形容词 289

16.4 有疑问的例子 292

第三部分 297

第十七章 总结 297

17.1 引言 297

17.2 来源—结果 298

17.3 结果—来源 302

17.4 标准—遵循者 305

17.5 整体—部分 307

17.6 部分—整体 310

17.7 处所—对象 313

17.8 时间—对象 315

17.9 起源—对象 316

17.10 对象—处所、对象—时间 316

17.11 结果—原因 317

17.12 受事对象—施事 318

17.13 原因—结果 320

17.14 用途 322

17.15 喻比—本比 324

17.16 对17.2—17.15各节的总结 325

17.17 可逆性 329

17.18 分类能力 330

17.19 重温Ljung、Aarts&Calbert、Levi的理论 337

17.20 对Aarts和Calbert理论的某些修正以及对我批评Levi理论的某些修正 340

17.21 解释隐性的语义成分 344

附录 354

索引 364

英汉对照表 377

参考文献 391

后记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