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变革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 1
1.1 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1
1.1.1 工程教育所处环境的变化 1
1.1.2 工程技术的综合化 2
1.1.3 工程环境的国际化 3
1.1.4 工程活动的绿色化 4
1.2 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 5
1.2.1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特征 5
1.2.2 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 6
1.2.3 旨在工程教育改革的EDUCON大会 8
1.3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转型 11
1.3.1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1.3.2 高等工程教育的大众化 12
1.3.3 高等工程教育的市场化 13
1.3.4 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15
1.4 本章小结:以转型应对变革 16
第2章 课程体系的扁平化 18
2.1 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8
2.1.1 课程体系与专业 18
2.1.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20
2.1.3 课程体系的效率 23
2.2 学生能力与课程关系分析 25
2.2.1 工程师的能力构成 25
2.2.2 工程专业学生能力与课程关系模型 29
2.2.3 国外课程体系实例分析 32
2.3 课程体系的重构 36
2.3.1 专业课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36
2.3.2 从纵向集成到横向集成的课程体系 39
2.3.3 选修课的专业化和系列化 41
2.4 本章小结:专业课是最重要的基础 43
第3章 课程教学内容的专业化与综合化 45
3.1 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改革 45
3.2 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纵向集成 46
3.2.1 专业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46
3.2.2 设计类课程改革实例 48
3.3 综合课的建设:横向集成 51
3.3.1 综合课的缺失 51
3.3.2 国外大学综合课评析 53
3.3.3 项目形式的综合训练 55
3.3.4 实践环节的改造 57
3.4 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专业化 59
3.4.1 数理信息类工具课的专业化 59
3.4.2 工程通识课的建设 62
3.4.3 外语课回归工程 67
3.5 课程学习与课程讲授的评价 69
3.5.1 课程学习的评价 70
3.5.2 课程讲授的评价 71
3.6 本章小结:知识学习为能力培养服务 74
第4章 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支撑体系 76
4.1 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基础 76
4.1.1 大学的教学和研究 76
4.1.2 大学的分类与定位 77
4.1.3 英国十所新建大学的定位分析 78
4.2 多学科支撑下的高等工程教育 82
4.2.1 现代工程问题的综合化和复杂性 82
4.2.2 单学科支撑工程专业的局限性 83
4.2.3 多学科支撑下的工程专业模型 85
4.3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维结构 86
4.3.1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 86
4.3.2 基于大学使命的基层学术组织分类 87
4.3.3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维结构模型 89
4.4 本章小结:学科为体、专业为用 92
第5章 高等工程教育的敏捷化 94
5.1 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性 94
5.2 课程体系构建的敏捷化 96
5.2.1 专业与专业方向 96
5.2.2 课程的模块化与标准化 101
5.2.3 工程师培养的大规模定制方式 103
5.2.4 关于学分制的再思考 105
5.3 课程资源集成的敏捷化 107
5.4 本章小结:以敏捷制造方式培养工程师 111
第6章 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 113
6.1 移栽与嫁接 113
6.1.1 高等教育国际转移的两种模式 113
6.1.2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移栽模式 114
6.1.3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嫁接模式 116
6.2 引进国外教学资源的嫁接模式 118
6.2.1 中外合作办学的局限 118
6.2.2 嫁接模式及其优点 120
6.2.3 嫁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22
6.3 嫁接实践:以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 123
6.3.1 总体嫁接方案 123
6.3.2 教学内容改革 125
6.3.3 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128
6.4 本章小结: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29
参考文献 131
后记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