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当代意义 2
一、汉语典籍对外传播在国家语言生活中的意义 2
二、汉典外传研究的现实意义 8
三、汉典外传研究的学术意义 9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 11
一、国外对汉语典籍传播问题的研究综述 11
二、国内对汉语典籍对外传播问题的研究综述 27
第三节 论题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46
一、汉典外传研究的主要问题 46
二、汉典外传研究的主流趋势 47
第四节 论题研究的结构设计 48
一、主题研究板块设置 48
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 48
三、本研究的理论探索构架 50
第五节 论题主要研究方法 51
一、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相结合 51
二、鸟瞰法与深描法相结合 52
三、归纳分析与推演分析相结合 52
四、文献分析与实践评析相结合 53
五、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53
六、理论假设与质性实证研究相结合 54
七、全球视野比较法与宏观系统分析法相结合 54
第六节 本论题研究的其他辅助说明 55
一、研究范畴的整体规划 55
二、研究的操作路线 56
三、本课题研究前期分析 57
四、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8
五、本研究的预期目标 60
第一章 汉语典籍国际传播的语言与文化二重属性分析 61
第一节 汉典外传中两个基本问题的反思 61
一、传播中的选择 62
二、汉语典籍国际传播的基本要义 63
第二节 汉语文献经典中的语言属性及传播意义 69
一、静态的语言属性 69
二、动态的语言属性 72
三、语言属性在对外传播中的遗失与补偿 74
第三节 汉语典籍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属性思考 75
一、社会属性 76
二、历史属性 77
三、时代属性 77
四、文学属性 78
五、民族属性 80
第四节 小结 81
第二章 文化中的典籍与典籍中的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文化载体问题 83
第一节 文化结晶下的典籍产品 85
一、过程论下的文化观及其运动本质 85
二、成型于文化发展之因的典籍 88
第二节 典籍负载的文化形态 93
一、前文化形态 94
二、后文化形态 108
第三节 典籍的经典化与合法化 116
一、经典化与合法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116
二、典籍对外传播中的二度经典化问题 119
第四节 两相赋值的社会化财富 123
一、典籍与文化互为载体 123
二、典籍与文化互为赋值 125
第五节 汉典外传中应格外重视典籍对文化的塑型作用 129
一、经典之作三重经典性对文化的塑型作用 129
二、汉语典籍的原创机理对文化的塑型作用 132
第六节 小结 132
第三章 从传播体系内部结构看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本体构件 134
第一节 传播意义上的基本单元 134
一、文本选择对象 135
二、传播主体——实践视野中的八大行为主体 148
三、传播内容 177
四、汉典外传的中间介质 187
五、传播对象 189
第二节 传播环境 202
一、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203
二、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 204
三、典籍文化本体系统和典籍文化外联系统 208
第三节 汉典外传中的变量因素 209
一、变因之一——汉典文化的价值解构与重构效度 209
二、变因之二——传播中的目的因素 212
三、变因之三——文化语境的效果干预 215
第四节 主要传播要素在汉典外传中的作用 218
一、传播意向对汉语典籍外传的能量制约 218
二、传播立场对汉语典籍外传的根本影响 220
三、传播方式对汉语典籍外传的支配作用 221
四、传播主体对汉语典籍外传的决定作用 222
第五节 小结 224
第四章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探讨 225
第一节 社会实践呼唤理论建构 225
第二节 汉典外传理论体系的三大结构层面 227
一、业态元理论 227
二、文化功能理论 229
三、实践策略理论 230
第三节 当代汉典外传研究基础适用理论述评 231
一、文学理论 232
二、文化学理论 234
三、文献学理论 235
四、翻译学理论 235
五、传播学理论 236
六、语言学理论 238
第四节 汉典外传研究专门理论探索 239
一、“和谐涵化”理论 240
二、“全景视野”论 245
三、“散点透视”的认知理论 248
四、“异质美构”的文化理念 252
五、“客体需求制导”论 255
六、“一心双核”的传播方略 256
七、“三级透进式”传播方略 259
八、“上导下行,中观运筹”的运作策略 261
第五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研究的其他关键问题 263
一、文化构形问题 264
二、材料选择问题 265
三、传播价值问题 265
四、主体身份与话语权利问题 266
五、传播范式问题 267
六、方法论问题 268
第六节 小结 270
第五章 汉语典籍的对外传播力研究 272
第一节 传播力的界定 272
一、传播力概念的产生 273
二、传播力的四种论说 276
三、汉语典籍对外传播力概念的确定 280
第二节 传播力的基本构成 285
一、传播力的两个主体 285
二、传播力的三维特质 287
三、传播力的二度体现 301
第三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力的保障条件 302
一、个体保障 303
二、团队保障 314
三、环境保障 318
第四节 传播效力评价系统 321
一、传播效力的双元二次评价方式(“2 ×2”评估式) 321
二、传播效力的多级评估标准 323
第五节 小结 326
第六章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模式的纯理论研究 328
第一节 汉典外传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 328
一、从意义到意义——传播模式的意义本体论 329
二、理论意义——传播模式的理论价值 334
三、实践意义——传播模式的实践价值 342
第二节 汉典外传模式的研究方法 346
一、以传播模式的功能特性为目标的方法研究 347
二、汉典外传模式研究的两大路径——对应于理论建构的两大路径 349
三、汉典外传模式理论研究同实践的关系 353
四、以汉典外传模式的“生成—功能”运动流向为研究观照 354
五、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56
第三节 汉典外传的理论型传播模式探讨 362
一、传播模式的基础理论模式(兼模型) 363
二、一体两翼的传播模式——以传播力为中心,语言与文化为双翼 366
三、民族文化形象传播模式 369
第四节 小结 375
第七章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模式的案例实证研究 377
第一节 汉典外传模式实践案例的类型化分析 377
一、上层推广模式 378
二、图书出版模式 394
三、国际教育模式 405
四、名人效应模式 417
五、汉学研究模式 438
六、经典译介模式 448
七、文学合作模式 463
八、二度经典化模式 469
九、借船出海的媒体传播模式 485
第二节 模式比较与评析 496
一、规划层次与实践的细节化程度比较 497
二、传播模式的理论皈依 498
第三节 汉典外传模式建议与理由 503
一、汉典外传模式建构的两个重心 503
二、汉典外传模式的一个补充建议 505
第四节小结 508
第八章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哲学思考 510
第一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510
一、方法与方法论义辨 510
二、典籍传播中的方法与方法论 511
三、“四码”传播论 530
四、“能量增益”理论 531
第二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意义的哲学思考 534
一、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的统一关系 535
二、典籍文化的内面即文化模式 539
三、典籍中的语言观 543
四、典籍外传与中西语言文化对话 546
第三节 小结 550
第九章 余论 552
第一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的发展愿景 552
一、从解决传播的几个疑问入手 552
二、从国家文化战略意义的高度看待汉典外传事业 555
第二节 汉语典籍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的其他方向 557
第三节 后期延伸课题设计 559
参考文献 565
后记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