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伽大德文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叔伽著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8066844
  • 页数:635 页
图书介绍:周叔迦(1899~1970)先生是现代中国著名的佛学家、佛教文化学家,是佛教界学术研究的典范。先生潜心佛乘,深入教海,学识渊博,著作宏富,学贯古今。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变为大家应知的常识。本书收录内容大致有论文、专著、编纂等,包括“唯识研究”“八宗概要”“虫叶集”“佛学答问”等。他的著作,已成为中国学术界、佛教界共同的宝贵财产,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法苑丛谈 3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3

一、三门殿 3

二、天王殿 3

三、大雄宝殿 4

四、观音殿(又名大悲坛) 7

五、地藏殿 8

六、伽蓝殿 9

七、祖师殿 9

八、罗汉堂 10

九、诸菩萨像 10

十、几种造像的方法 12

佛教的制度 14

一、四众弟子 14

二、寺院制度 18

三、管理制度 22

佛教的仪式 27

一、日常行事 27

二、节日活动 29

三、忏法与打七 32

四、重要佛事 34

佛教的胜迹 44

一、名山 44

二、祖庭 46

佛教文化艺术 54

一、佛画 54

二、版刻 54

三、大藏经 56

四、寺塔 58

五、石窟 62

六、金石文物 64

七、佛曲 66

八、变文宝卷 69

漫谈佛画 71

一、佛画的起源 71

二、佛画的目的 73

三、佛画的种类 73

四、绘曼茶罗的轨则 87

漫谈大藏经 91

一、汉文大藏经 93

二、少数民族语文 105

大藏经 105

漫谈变文的起源 109

漫谈罗汉 114

一、十六罗汉 114

二、十八罗汉 117

三、五百罗汉 119

漫谈汉族僧服 121

八宗概要 131

绪说 131

第一章 中观宗 136

第一节 略史 136

第二节 诸法实相 139

第三节 佛性 141

第四节 一乘 142

第五节 涅槃 143

第六节 二谛 144

第七节 八不 148

第八节 二智 151

第九节 十喻 152

第十节 判教 154

第二章 瑜伽宗 156

第十一节 略史 156

第十二节 二无我 159

第十三节 阿赖耶识 160

第十四节 末那识 164

第十五节 意识与前五识 166

第十六节 五位百法 167

第十七节 三自性与五法 171

第十八节 六种住与五位 174

第十九节 唯识观 176

第二十节 三时教 177

第三章 天台宗 179

第二十一节 略史 179

第二十二节 天台宗思想的渊源 181

第二十三节 一念三千 184

第二十四节 三止三观 186

第二十五节 十法成乘 187

第二十六节 止观十境 189

第二十七节 性善性恶 192

第二十八节 无情有佛性 193

第二十九节 五时八教 196

第三十节 四教行位 200

第四章 贤首宗 203

第三十一节 略史 203

第三十二节 四法界 205

第三十三节 十玄门 209

第三十四节 六相 211

第三十五节 妄尽还源观 213

第三十六节 五教 216

第三十七节 五教断惑 220

第五章 禅宗 223

第三十八节 略史 223

第三十九节 菩提达磨的禅法 224

第四十节 五祖相承 225

第四十一节 牛头宗 227

第四十二节 五祖门下十子 228

第四十三节北宗 231

第四十四节 南宗 232

第四十五节 荷泽宗 234

第四十六节 青原系 235

第四十七节 南岳系 238

第四十八节 沩仰宗 241

第四十九节 曹洞宗 243

第五十节 临济宗 247

第五十一节 云门宗 250

第五十二节 法眼宗 251

第五十三节 黄龙派 253

第五十四节 杨歧派 255

第五十五节 大慧派 256

第五十六节 虎丘派 258

第五十七节 曹洞宗的默照禅 260

第六章 真言宗 263

第五十八节 略史 263

第五十九节 即身成佛 265

第六十节 声字实相 267

第六十一节 真言行仪 270

第六十二节 阿字观 273

第六十三节 真言行位 274

第六十四节 真言教典 275

第七章 净土宗 278

第六十五节 略史 278

第六十六节 净业正因 281

第六十七节 持名念佛 282

第六十八节 观相念佛 283

第六十九节 实相念佛 285

第七十节 五念十念 287

第七十一节 九品往生 288

第八章 律宗 291

第七十二节 略史 291

第七十三节 戒学 293

第七十四节 止持 295

第七十五节 作持 297

第七十六节 菩萨戒 299

佛经研究法 303

《般若经》之研究法 303

绪说 303

一、讽诵经本 303

二、研读疏记 305

《华严经》之研究法 317

绪说 317

第一,讽读经文 318

第二,探寻纲宗 318

第三,分品研究 319

第四,综习全经 320

第五,参考众籍 321

方等五经之研究法 322

绪说 322

一、大宝积经 322

二、大集经 328

三、维摩经 330

四、思益经 333

五、圆觉经 333

《法华经》之研究法 336

绪言 336

第一,讽读经文 337

第二,精思西土论轨 337

第三,阅览东土古经疏记 338

第四,分宗研究 339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348

绪说 348

一、大法鼓经 348

二、胜鬘经 349

三、楞伽经 350

四、解深密经 352

五、密严经 353

涅槃三经之研究法 354

一、遗教经 354

二、金光明经 355

三、大般涅槃经 357

净土经典研究法 361

绪说 361

一、信愿门 362

二、持名门 364

三、观相门 370

四、实相门 373

大乘律之研究法 376

绪说 376

经本 377

疏记 378

阿含经研究法与禅观 382

一、阿含经 382

二、阿含经研究法 383

三、小乘之禅观 384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387

一、所修一切智相 391

二、所修道相智相 395

三、所修一切相智相 399

佛教两大定律 402

第一章 因果循环律 402

第二章 不生不灭律 405

唯识研究 415

一 百法 415

二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 421

三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 423

四 八识万法的体性 424

五 识有四分 427

六 阿赖耶识的异名 429

七 阿赖耶识的四分 431

八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 433

九 物质是什么 435

十 四缘 437

十一 十二因缘 439

十二 名言的熏习 442

十三 唯识学的宇宙观 445

十四 佛性 448

十五 烦恼障同所知障 450

十六 正行唯识和预备 452

十七 六度 459

十八 十地 462

十九 三学 464

二十 佛果 468

二十一 真谛的唯识哲学观 473

二十二 天台宗、贤首宗与唯识哲学的比较 478

二十三 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与唯识之比较 482

虫叶集 487

药师如来与念佛法门的关系 487

现代佛教中评论的总评 492

第一章 显密之争 492

第二章 大小乘之争 496

第三章 性相之争 497

第四章 禅教净之争 502

文学家如何能得应有之佛教常识 504

甲 经类 504

乙 论类 508

谈十二因缘 513

佛教唯识主义 516

一、世间学识的错误 516

二、佛教的真实 517

三、唯识义 517

四、能力不灭 518

五、能力相摄 519

六、能力不生 520

七、结论 521

意志非自由非不自由 523

佛教的辩证法 528

第一 二谛与三谛 528

第二 四句例与六句例 530

第三六相与十玄 531

说禅 534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536

第一章 佛教徒的三重人格 536

第二章 诤友连锁 539

第三章 说善 542

第四章 说修行 545

第五章 明白人 548

三藏十二分教 551

第一节 绪说 551

第二节 三藏 551

第三节 十二分教 554

三界 555

说戒 558

告中国佛教学院同人书 562

空与有 566

第一节 绪说 566

第二节 假名 566

第三节 体用名 567

第四节 二假三假四假 568

人生的两大定律 571

绪说 571

第一定律 571

第二定律 572

轮回与因果 574

修行讲话 579

不净观 579

息心 581

护口业 583

无常想 585

持戒 587

博学多闻 589

信心 590

思惟 592

慎口业 594

《心经》之真妄合解 596

大悲 598

修行的比量 600

慎意业 602

戒懈怠 604

辨智愚 606

博学 607

生死问题 608

诫劝 611

不害 613

惜时 615

自利与自私 617

厌离心 619

观佛 621

求知与力行 623

戒瞋 626

道场观 630

出世间心与世间心 632

善恶的始源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