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真菌病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万清等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9123999
  • 页数:4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反映目前国内外浅部和深部真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体现中国独有的真菌病学特点,是中国当代真菌病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水平的权威性著作。本书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第一篇 概论 3

1我国病原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及重要进展 3

1.1真菌病学研究 4

1.1.1浅部真菌病 5

1.1.2深部真菌病 6

1.1.3深部真菌病治疗 11

1.1.4真菌病的预防 12

1.2基础理论 12

1.2.1病原真菌 12

1.2.2真菌毒素及致癌真菌 15

1.3药物研究 23

1.3.1抗真菌药物 23

1.3.2药用真菌 23

1.3.3新药研制及药敏测定 26

1.4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成果与展望 28

2真菌的生物学 31

2.1真菌的概念、命名与分类 31

2.1.1真菌的概念 31

2.1.2真菌的命名 31

2.1.3真菌的分类 32

2.2与人类相关的真菌种类 34

2.2.1对人类有益的真菌 35

2.2.2对人类有害的真菌 37

2.3真菌的形态 41

2.3.1真菌的营养体 41

2.3.2真菌的繁殖体 44

2.3.3真菌的菌落 51

2.4真菌的生活史 52

2.4.1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52

2.4.2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52

3真菌超微结构 55

3.1真菌的电子显微镜检查技术 55

3.1.1扫描电镜技术(SEM) 55

3.1.2透射电镜技术 56

3.2真菌的超微结构 56

3.2.1细胞壁以外成分 56

3.2.2细胞壁 56

3.2.3间隔 57

3.2.4细胞膜 57

3.2.5线粒体 57

3.2.6溶酶体 58

3.2.7核糖体 58

3.2.8液泡 58

3.2.9微体 58

3.2.10微丝与微管 58

3.2.11高尔基体 58

3.2.12内质网 58

3.2.13膜边体 59

3.2.14鞭毛 59

3.2.15 细胞核 59

4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60

4.1抗真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60

4.1.1非特异性屏障作用 60

4.1.2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60

4.1.3非特异性体液免疫 62

4.2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免疫 63

4.2.1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63

4.2.2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63

4.3真菌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64

5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67

5.1采取活组织标本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67

5.2采取活组织标本的技术 67

5.3标本的切片制作 67

5.3.1标本的固定 67

5.3.2脱水与透明 68

5.3.3包埋 68

5.3.4切片、粘片及封固 68

5.4真菌病理组织标本的染色法 68

5.4.1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68

5.4.2真菌的特殊染色法 69

5.5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 75

6真菌学实验室检测方法 80

6.1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80

6.1.1直接镜检与培养 80

6.1.2API法鉴定真菌 90

6.1.3产色培养基鉴定 91

6.1.4G试验 92

6.1.5 GM试验 94

6.1.6乳胶凝集(LA)试验 94

6.2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95

6.2.1 G+ C含量分析 95

6.2.2核型(EK)分析 96

6.2.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97

6.2.4核酸杂交分析 98

6.2.5核酸体DNA序列分析 100

6.2.6 PCR相关检测分析 101

6.2.7基因芯片检测分析 103

6.2.8非PCR扩增核酸检测分析 103

6.2.9蛋白分析 103

6.3结语 105

7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107

7.1动物模型的概要及意义 107

7.1.1动物模型可应用于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107

7.1.2动物模型可应用于真菌病临床诊断技术的研发 108

7.1.3动物模型可应用于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108

7.2传统动物模型与真菌病的研究 108

7.2.1传统动物模型种类的选择 108

7.2.2动物模型实验参数的设定 109

7.2.3动物模型感染途径的选择 109

7.3蜡蛾、线虫等非脊椎动物模型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10

8抗真菌药物 113

8.1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113

8.1.1破坏真菌细胞膜 113

8.1.2损害真菌细胞壁 114

8.1.3影响核酸合成和功能 114

8.1.4其他作用机制 114

8.1.5作用机制尚不明的药物 114

8.2外用抗真菌药物 115

8.2.1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 115

8.2.2咪唑类药物 115

8.2.3丙烯胺类(allylamines)和苯甲胺(benzylamines)类药物 120

8.2.4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121

8.2.5吡啶酮类 122

8.2.6吗啉类 123

8.2.7抗真菌药物的一些特殊作用 124

8.3系统抗真菌药物 125

8.3.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 125

8.3.2灰黄霉素(griseofulvin) 126

8.3.3酮康唑(ketoconazole) 127

8.3.4伊曲康唑(it raconazole) 128

8.3.5氟康唑(fluconazole) 131

8.3.6伏立康唑(voriconazole) 134

8.3.7泊沙康唑(posaconazole) 136

8.3.8特比萘芬(terbinafine) 138

8.3.9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 141

第二篇 浅部真菌病 149

9浅部病原菌分类 149

9.1概述 149

9.1.1浅部病原真菌分类 149

9.1.2皮肤癣菌按菌落特征及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分类 150

9.2毛癣菌属 151

9.2.1红色毛癣菌 151

9.2.2须癣毛癣菌 153

9.2.3断发毛癣菌 154

9.2.4玫瑰色毛癣菌 154

9.2.5许兰毛癣菌 154

9.2.6紫色毛癣菌 155

9.2.7同心毛癣菌 155

9.2.8猴类毛癣菌 156

9.2.9疣状毛癣菌 156

9.2.10马毛癣菌 156

9.2.11北非毛癣菌 157

9.2.12西非毛癣菌 157

9.2.13赤非毛癣菌 157

9.2.14阿耶洛毛癣菌 157

9.3小孢子菌属 158

9.3.1铁锈色小孢子菌 158

9.3.2犬小孢子菌 158

9.3.3石膏样小孢子菌 159

9.3.4奥杜盎小孢子菌 159

9.3.5鸡禽小孢子菌 160

9.3.6猪小孢子菌 160

9.3.7歪斜形小孢子菌 161

9.3.8粉小孢子菌 161

9.3.9柯克小孢子菌 161

9.3.10万勃小孢子菌 161

9.3.11杂色小孢子菌 162

9.3.12总状小孢子菌 162

9.4表皮癣菌属 162

9.5角层真菌及其他 163

9.5.1马拉色菌属 163

9.5.2掌黑癣菌 164

9.5.3毛结节菌 165

9.5.4红癣菌 166

9.5.5腋毛菌 166

10头癣 167

10.1病因及发病机制 167

10.2流行病学 168

10.2.1欧洲 168

10.2.2北美洲 168

10.2.3墨西哥 168

10.2.4加勒比地区 169

10.2.5亚洲 169

10.2.6非洲 169

10.2.7中国 169

10.3临床表现 169

10.3.1白癣 169

10.3.2黄癣 170

10.3.3黑点癣 170

10.3.4脓癣 171

10.4实验室检查 171

10.5诊断与鉴别诊断 172

10.6预防与治疗 172

10.6.1预防 172

10.6.2治疗 172

11体癣和股癣 175

11.1体癣 175

11.1.1病因及发病机制 175

11.1.2临床表现 176

11.1.3实验室检查 176

11.1.4诊断及鉴别诊断 177

11.1.5预防和治疗 177

11.2股癣 178

11.2.1病因及发病机制 178

11.2.2临床表现 178

11.2.3实验室检查 178

11.2.4诊断及鉴别诊断 179

11.2.5预防及治疗 179

12手癣和足癣 181

12.1手癣 181

12.1.1病因及发病机制 181

12.1.2临床表现 181

12.1.3实验室检查 182

12.1.4 诊断及鉴别诊断 182

12.1.5治疗与预防 182

12.2足癣 183

12.2.1病因及发病机制 183

12.2.2临床表现 183

12.2.3实验室检查 184

12.2.4诊断及鉴别诊断 185

12.2.5预防及治疗 186

13甲真菌病 189

13.1病因和流行病学 189

13.2临床表现 189

13.3临床类型 189

13.4实验室检查 191

13.5诊断和鉴别诊断 192

13.6治疗 192

14叠瓦癣 195

14.1病因和流行病学 195

14.2临床表现 195

14.3实验室检查 195

14.4诊断和鉴别诊断 196

14.5治疗和预防 196

15马拉色菌感染及马拉色菌病 197

15.1花斑癣(花斑糠疹) 197

15.1.1病因和流行病学 197

15.1.2临床表现 198

15.1.3实验室检查 198

15.1.4诊断和鉴别诊断 198

15.1.5治疗 198

15.2马拉色菌毛囊炎 199

15.2.1病因 199

15.2.2临床表现 199

15.2.3实验室检查 199

15.2.4诊断和鉴别诊断 199

15.2.5治疗 199

15.3甲马拉色菌病 200

15.3.1病因 200

15.3.2临床表现 200

15.3.3实验室检查 200

15.3.4诊断和鉴别诊断 200

15.3.5治疗 200

16癣菌疹 202

16.1病因和发病机制 202

16.2临床表现 202

16.3实验室检查 203

16.4诊断和鉴别诊断 203

16.5治疗和预防 203

17掌黑癣 204

17.1病因和流行病学 204

17.2临床表现 204

17.3实验室检查 204

17.4诊断和鉴别诊断 205

17.5治疗和预防 205

18毛结节病及其他 206

18.1毛结节病 206

18.1.1白毛结节菌病 206

18.1.2黑毛结节病 207

18.2红癣 207

18.2.1病因 207

18.2.2临床表现 207

18.2.3实验室检查 208

18.2.4诊断与鉴别诊断 208

18.2.5治疗和预防 208

18.3腋毛菌病 208

18.3.1病因和流行病学 208

18.3.2临床表现 208

18.3.3实验室检查 208

18.3.4诊断和鉴别诊断 209

18.3.5治疗及预防 209

第三篇 深部真菌病 213

19念珠菌病 213

19.1真菌学 213

19.1.1念珠菌属的特征 213

19.1.2念珠菌种的主要特征 213

19.1.3主要致病菌种的特征 218

19.1.4念珠菌的免疫学 220

19.2念珠菌病 223

19.2.1概述 223

19.2.2病因 224

19.2.3发病机制 224

19.2.4病理 226

19.2.5临床表现 227

19.2.6实验室检查 230

19.2.7诊断和鉴别诊断 233

19.2.8治疗 234

19.2.9预后 240

19.2.10预防 240

20隐球菌病 241

20.1真菌学 241

20.1.1隐球菌属的特征 241

20.1.2主要致病菌种的特征 252

20.2隐球菌病 254

20.2.1发病机制 254

20.2.2临床表现 255

20.2.3诊断 256

20.2.4治疗 257

21曲霉病 261

21.1真菌学 261

21.1.1曲霉菌的特征 261

21.1.2曲霉属的分群检索表 262

21.1.3主要致病菌种的特征 262

21.1.4动物实验 264

21.2疾病特点 264

21.2.1病因和流行病学 265

21.2.2发病机制 265

21.2.3组织病理学表现 266

21.2.4临床表现 266

21.2.5实验室检查 268

21.2.6诊断和鉴别诊断 269

21.2.7治疗 269

21.2.8预防 270

22孢子丝菌病 271

22.1真菌学 271

22.1.1直接镜检 271

22.1.2培养检查 271

22.1.3动物接种 272

22.2孢子丝菌病 272

22.2.1病因和流行病学 272

22.2.2发病机制 273

22.2.3临床表现 273

22.2.4实验室检查 274

22.2.5临床诊断 275

22.2.6鉴别诊断 275

22.2.7治疗 275

23着色芽生菌病 277

23.1真菌学 277

23.1.1卡氏枝孢瓶霉 277

23.1.2着色霉属 277

23.1.3疣状瓶霉 278

23.1.4皮炎外瓶霉 278

23.2流行病学 278

23.3临床表现及诊治 278

23.3.1 CBM临床表现分型 278

23.3.2组织病理学检查 279

23.3.3真菌学检查 279

23.3.4鉴别诊断 280

23.3.5并发症 280

23.3.6治疗 280

24接合菌病 283

24.1真菌学 283

24.1.1医学相关接合菌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283

24.1.2毛霉目常见的致病真菌 284

24.1.3虫霉目常见的致病真菌 286

24.2毛霉病 287

24.2.1流行病学 287

24.2.2致病机制 287

24.2.3临床表现 288

24.2.4诊断 289

24.2.5治疗 290

24.3虫霉病 291

24.3.1流行病学 291

24.3.2临床表现 291

24.3.3诊断 292

24.3.4治疗 292

25毛孢子菌病 294

25.1真菌学 294

25.1.1概述 294

25.1.2阿萨希毛孢子菌 294

25.1.3皮肤毛孢子菌 295

25.1.4倒卵状毛孢子菌 295

25.1.5皮瘤毛孢子菌 295

25.2毛孢子菌病 295

25.2.1病因和流行病学 295

25.2.2临床表现 296

25.2.3实验室检查 297

25.2.4诊断和鉴别诊断 297

25.2.5治疗 298

26青霉病 299

26.1真菌学 299

26.2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300

26.2.1流行病学 300

26.2.2致病机制 301

26.2.3临床表现 301

26.2.4临床诊断 302

26.2.5鉴别诊断 303

26.2.6治疗 304

26.2.7预后 305

27地霉病 307

27.1真菌学 307

27.1.1地霉属的特征 307

27.1.2地霉属分种检索表 307

27.2地霉病 307

27.2.1病因 307

27.2.2临床表现 308

27.2.3实验室检查 308

27.2.4诊断与鉴别诊断 308

27.2.5治疗 308

28组织胞浆菌病 310

28.1真菌学 310

28.1.1真菌培养 310

28.1.2组织胞浆菌的鉴定与鉴别 311

28.2组织胞浆菌病 312

28.2.1流行病学 312

28.2.2致病机制 313

28.2.3临床症状 314

28.2.4实验室检查 316

28.2.5治疗 317

28.2.6预防 317

附: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 317

29球孢子菌病 321

29.1概述 321

29.1.1真菌学 321

29.1.2真菌培养 322

29.2流行病学 323

29.3致病机制 323

29.4临床症状 323

29.4.1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 324

29.4.2播散性球孢子菌病 324

29.5实验室检查 324

29.5.1直接镜检 325

29.5.2真菌培养 325

29.5.3组织病理学检查 325

29.5.4其他诊断方法 325

29.6治疗 325

30 副球孢子菌病 328

30.1真菌学 328

30.2流行病学 329

30.3致病机制 329

30.4临床症状 330

30.4.1急性、亚急性感染 330

30.4.2慢性感染 330

30.5实验室检查 331

30.5.1直接镜检 331

30.5.2组织病理学检查 331

30.5.3培养 331

30.5.4血清学检查 331

30.5.5分子生物学方法 331

30.6治疗 331

30.6.1磺胺类药物 332

30.6.2两性霉素B 332

30.6.3咪唑类药物 332

31皮炎芽生菌病 334

31.1真菌学 334

31.1.1真菌镜检 334

31.1.2培养 334

31.1.3动物接种 334

31.1.4鉴定与鉴别诊断 334

31.2皮炎芽生菌病 335

31.2.1 临床表现 335

31.2.2实验室检查 335

31.2.3病理 335

31.2.4 治疗 336

32足菌肿 337

32.1真菌学 337

32.1.1致病菌分类 337

31.1.2真菌检查 338

32.2足菌肿 339

32.2.1病因和流行病学 339

32.2.2临床表现 339

32.2.3实验室检查 340

32.2.4诊断和鉴别诊断 340

32.2.5治疗和预防 340

33鼻孢子菌病 342

33.1真菌学 342

33.1真菌检查 342

33.1.1真菌镜检 342

33.1.2电镜检查 342

33.2鼻孢子菌病 343

33.2.1病因和流行病学 343

33.2.2临床表现 343

33.2.3实验室检查 344

33.2.4诊断和鉴别诊断 344

33.2.5治疗 344

34真菌败血症 345

34.1概述 345

34.2病原学 345

34.3流行病学 345

34.4发病机制与病理 345

34.5临床表现 346

34.6实验室检查 346

34.6.1一般实验室检查 346

34.6.2真菌镜检、分离与培养 346

34.7诊断与鉴别诊断 347

34.8预防与治疗 347

34.9预后 347

35真菌性关节炎 349

35.1病因 349

35.2临床表现 349

35.3实验室检查 349

35.4诊断与鉴别诊断 350

35.5治疗 350

36器官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 352

36.1真菌学 352

36.1.1念珠菌属 352

36.1.2曲霉属 352

36.1.3地域性感染的真菌 353

36.2诊断与治疗 354

36.2.1临床表现 354

36.2.2诊断 354

36.2.3治疗与预防 355

37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真菌感染 357

37.1诊断与鉴别诊断 357

37.2治疗 358

38烧伤患者的真菌感染 360

38.1病因与诱发因素 360

38.2流行病学 360

38.3临床表现 361

38.4实验室检查 362

38.5诊断与鉴别诊断 362

38.6预防 363

38.6.1一般预防 363

38.6.2经验性药物预防 363

38.6.3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监测 364

38.7治疗 364

38.7.1经验性治疗 364

38.7.2针对性治疗 365

38.7.3靶向治疗 365

38.7.4外科治疗 365

39吸入性过敏性霉尘病 366

39.1真菌相关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366

39.2其他真菌相关变态反应性疾病 367

39.3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369

39.3.1发病机制 369

39.3.2诊断 369

39.3.3影像学检查 370

39.3.4治疗 370

附:常见的真菌变应原 370

39.4结语 371

40不育大孢子菌病 373

40.1病因及发病机制 373

40.2临床表现 373

40.3组织病理学检查 373

40.4诊断及鉴别诊断 374

40.5治疗 374

41暗色丝孢霉病 375

41.1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375

41.2临床表现 375

41.2.1浅表型暗色丝孢霉病 375

41.2.2皮肤及皮下型暗色丝孢霉病 376

41.2.3暗色丝孢霉性角膜炎 376

41.2.4鼻旁窦暗色丝孢霉病 376

41.2.5脑部暗色丝孢霉病 376

41.2.6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 376

41.3实验室检查 376

41.3.1直接镜检 376

41.3.2真菌培养及鉴定 376

41.3.3组织病理学检查 376

41.3.4分子生物学检查 377

41.3.5 CT或MRI检查 377

41.4诊断和鉴别诊断 377

41.5治疗 377

42耳真菌病 378

42.1概述 378

42.2病因 378

42.3临床表现 379

42.3.1耳廓癣 379

42.3.2外耳道真菌病 379

42.3.3鼓膜真菌病 379

42.3.4真菌性中耳炎 379

42.4实验室检查 380

42.4.1直接镜检 380

42.4.2培养 380

42.4.3病理切片 380

42.5诊断与鉴别诊断 380

42.6治疗 380

42.7预防 381

43眼真菌病 382

43.1与眼科有关的主要真菌 382

43.1.1丝状真菌 382

43.1.2类酵母型、酵母型真菌 383

43.1.3双相型真菌 383

43.2眼真菌病 383

43.2.1眼睑真菌感染 383

43.2.2真菌性结膜炎 383

43.2.3真菌性巩膜炎 384

43.2.4真菌性泪小管炎 385

43.2.5真菌性角膜炎 385

43.2.6真菌性眼内容炎 388

44输液真菌感染 392

44.1概述 392

44.2病因 392

44.3临床表现 392

44.3.1急性过敏反应 392

44.3.2菌血症 393

44.4诊断 393

44.5治疗 393

45其他少见真菌病 394

45.1镰孢菌引起的皮肤溃疡 394

45.1.1概述 394

45.1.2病原学 394

45.1.3发病机制与病理 395

45.1.4临床表现 395

45.1.5真菌学检查 395

45.1.6诊断与鉴别诊断 396

45.1.7预防与治疗 396

45.2帚霉病 396

45.2.1概述 396

45.2.2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396

45.2.3发病机制与病理 396

45.2.4临床表现 396

45.2.5真菌学检查 396

45.2.6诊断与鉴别诊断 397

45.2.7治疗与预后 397

45.2.8其他治疗 397

45.3链格孢病 397

45.3.1概述 397

45.3.2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397

45.3.3发病机制与病理 398

45.3.4临床表现 398

45.3.5真菌学检查 398

45.3.6诊断与鉴别诊断 398

45.3.7治疗与预后 398

45.4拟青霉病 399

45.4.1概述 399

45.4.2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399

45.4.3发病机制与病理 399

45.4.4临床表现 399

45.4.5真菌学检查 399

45.4.6诊断与鉴别诊断 399

45.4.7治疗与预后 400

46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及种类 405

46.1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 406

46.2真菌毒素的毒害作用及分类 406

46.2.1真菌毒素的毒害作用 406

46.2.2真菌毒素的分类 406

第四篇 真菌毒素中毒症 416

47真菌毒素中毒症及其防治 416

47.1真菌毒素中毒症 416

47.1.1胃肠型 416

47.1.2肝、肾损害型 416

47.1.3神经精神型 417

47.1.4溶血型 417

47.1.5光过敏性皮炎型 417

47.2真菌毒素中毒症的防治 417

47.2.1真菌毒素中毒症的诊断与治疗 417

47.2.2真菌毒素中毒症的预防 419

第五篇 放线菌病 425

48总论 425

48.1放线菌的特征和生活周期 425

48.1.1放线菌的特征 425

48.1.2放线菌的生活周期及繁殖方式 427

48.2放线菌的分类 427

48.2.1传统分类 427

48.2.2数值分类 427

48.2.3化学分类 427

48.2.4分子分类 429

48.2.5多相分类 429

49放线菌病 431

49.1几种主要致病菌种的生物学特征 431

49.1.1以色列放线菌 431

49.1.2牛型放线菌 431

49.1.3内氏放线菌 432

49.2放线菌病 433

49.2.1病因 433

49.2.2病理及发病机制 433

49.2.3临床表现 433

49.2.4实验室检查 434

49.2.5诊断与鉴别诊断 435

49.2.6治疗 436

49.2.7预后 436

49.2.8预防 436

50诺卡菌病 438

50.1生物学特征 438

50.1.1诺卡菌属的特征 438

50.1.2主要致病菌种及其特征描述 438

50.2诺卡菌病 442

50.2.1概述 442

50.2.2病因及流行情况 442

50.2.3病理组织 442

50.2.4发病机制 442

50.2.5临床表现 442

50.2.6实验室检查 443

50.2.7诊断与鉴别诊断 444

50.2.8治疗 444

50.2.9预后 444

51链霉菌病 445

51.1生物学特征 445

51.1.1马杜拉链霉菌 445

51.1.2索玛里链霉菌 445

51.1.3巴拉圭链霉菌 446

51.1.4白乐杰链霉菌 446

51.1.5白色链霉菌 446

51.2链霉菌病 447

51.2.1概述 447

51.2.2病因及病理 447

51.2.3临床表现 447

51.2.4实验室检查 447

51.2.5诊断 447

51.2.6治疗 447

52嗜皮菌病 449

52.1生物学 449

52.2嗜皮菌病 449

第六篇 常见的“污染真菌” 453

53“污染真菌”在医学中的地位 453

54“污染真菌” 454

54.1概述 454

54.2毛霉属 455

54.3卷霉属 455

54.4根霉属 456

54.5共头霉属 456

54.6长喙壳属 456

54.7毛壳菌属 457

54.8顶孢霉属 457

54.9黏帚霉属 458

54.10黑孢霉属 458

54.11拟青霉属 459

54.12帚霉属 459

54.13木霉属 460

54.14单端孢霉属 460

54.15轮枝孢属 460

54.16短梗霉属 461

54.17葡萄孢霉属 461

54.18葡萄穗霉属 462

54.19枝孢霉属 462

54.20弯孢霉属 463

54.21长蠕孢霉属 463

54.22链格孢属 463

54.23葡柄霉属 464

54.24梗束霉属 464

54.25附球菌属 464

54.26茎点霉属 465

54.27红酵母属 465

54.28酵母属 466

54.29黑粉菌属 466

第七篇 真菌的培养与保藏 469

55培养基及纯培养方法 469

55.1培养基的制备及用途 470

55.1.1醋酸钠培养基 470

55.1.2放线菌肉汁 470

55.1.3杨梅苷琼脂 471

55.1.4精氨酸琼脂 471

55.1.5血琼脂 471

55.1.6脑心葡萄糖血琼脂 471

55.1.7同化碳源基础琼脂Ⅰ 471

55.1.8同化碳源基础琼脂Ⅱ 472

55.1.9胡萝卜琼脂 472

55.1.10胡萝卜块培养基 472

55.1.11卡尔氏培养基 472

55.1.12酪蛋白琼脂 472

55.1.13玉米粉琼脂Ⅰ 472

55.1.14玉米粉琼脂Ⅱ 473

55.1.15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 473

55.1.16察氏琼脂 473

55.1.17甘油察氏琼脂 473

55.1.18皮肤癣菌鉴别琼脂 473

55.1.19蛋黄马铃薯培养基 474

55.1.20伊莫逊氏培养基 474

55.1.21产酯培养基 474

55.1.22同化乙醇培养基 474

55.1.23糖发酵肉汤基础液 474

55.1.24冰冻琼脂 474

55.1.25高斯合成培养基 475

55.1.26明胶培养基 475

55.1.27葡萄糖琼脂 475

55.1.28葡萄糖天门冬素琼脂 475

55.1.29葡萄糖牛肉膏盐琼脂 475

55.1.30葡萄糖硝酸盐琼脂 475

55.1.31葡萄糖蛋白胨琼脂 476

55.1.32葡萄糖蛋白胨盐琼脂 476

55.1.33甘油琼脂 476

55.1.34甘油苹果酸钙琼脂 476

55.1.35甘油尿素琼脂 476

55.1.36脂肪分解培养基 476

55.1.37石膏块培养基 477

55.1.38硫化氢产生培养基 477

55.1.39真菌选择性培养基 477

55.1.40刘-牛顿氏琼脂 477

55.1.41花斑癣菌分离培养基 478

55.1.42麦芽汁培养基 478

55.1.43产生黑色素培养基 478

55.1.44 无机盐琼脂 478

55.1.45 钼培养基 478

55.1.46毛霉合成培养基 479

55.1.47麦芽膏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琼脂 479

55.1.48 同化氮源基础琼脂 479

55.1.49奴卡氏菌鉴定培养基 479

55.1.50 营养肉汁琼脂 479

55.1.51 营养试验琼脂 480

55.1.52 橄榄油培养基 480

55.1.53嗜高渗压培养基 480

55.1.54豌豆蔗糖琼脂 480

55.1.55 马铃薯块 481

55.1.56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481

55.1.57 保存琼脂 481

55.1.58米粉吐温80琼脂 481

55.1.59米饭培养基 481

55.1.60脱脂牛奶培养基 481

55.1.61豆芽汁培养基 481

55.1.62生孢子培养基 482

55.1.63淀粉琼脂 482

55.1.64淀粉酪素琼脂 482

55.1.65淀粉样化合物测试培养基 482

55.1.66糖类发酵培养基 482

55.1.67巯基乙酸钠肉汤 483

55.1.68尿素琼脂 483

55.1.69酵母膏琼脂Ⅰ 483

55.1.70酵母膏琼脂Ⅱ 483

55.2真菌纯培养方法 483

55.2.1菌样采集 484

55.2.2分离纯化 484

56菌种保藏 486

56.1菌种保藏的背景及意义 486

56.2菌种保藏的原理及要求 486

56.3菌种保藏的方法 486

56.4方法的选择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