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一 引言: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3
1.“误会”科举 3
2.“恶评”科举 6
3.“好评”科举 9
4.科举的历史渊源 12
5.察举选才的利与弊 16
6.科举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20
二 唐代: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27
1.常科地位的嬗变 27
2.制科的地位 31
3.“二李纷争”与科举改革 33
4.报考与应试 38
5.纳省卷与通榜 42
6.行卷的利与弊 45
7.通榜与行卷的影响 49
8.外国人应试科举 55
9.放榜后的庆祝 58
10.武举制度 61
三 宋代: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69
1.宋太祖的科举改革 69
2.宋太宗的科举制度建设 75
3.宋真宗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 78
4.北宋中叶的改革 83
5.以“德”取士的尝试 86
6.实施糊名誊录的争论 89
7.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 94
8.科举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99
四 辽金元: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105
1.辽朝的科举 105
2.金朝的科举 109
3.元初科举的中断 114
4.元朝科举程式 117
5.程朱理学科举化 121
五 明代: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127
1.明初荐举与科举的反复 127
2.南北榜案 132
3.会试分区录取 137
4.乡试录取时对特殊群体的照顾 141
5.防止冒籍的制度 146
6.八股文的演变 149
7.八股文的功用 156
8.八股文的弊端 160
9.科举在明代社会的地位 163
六 清代: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171
1.报考的身份限制 171
2.禁止女性报考 174
3.年老应试 177
4.年幼应试 183
5.保结措施 185
6.县试与府试 189
7.院试 193
8.乡试主考官的选派 199
9.贡院的基本结构 206
10.号舍 211
11.试卷处理 216
12.阅卷 219
13.录取与放榜 223
14.举人的出路 228
15.会试 231
16.殿试策问与对策 234
17.殿试阅卷 237
18.皇帝钦点状元的传说 241
19.传胪大典与三鼎甲分布 246
20.新科进士的待遇 249
七 舞弊:手法多样 大案频发 255
1.代考 255
2.夹带 262
3.传递 269
4.通关节 274
5.客观认识科举舞弊 279
八 清末: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285
1.鸦片战争前后对科举的批评 285
2.戊戌维新前后的科举改革 289
3.清末立废科举 297
4.废科举的影响 299
5.废科举后的反思 302
九 影响:绵延千年 远播海外 311
1.科举与政治 311
2.科举与教育 315
3.科举与文学 322
4.科举与社会 331
5.科举与习俗 336
6.科举与科学 345
7.科举与东亚文明 347
8.科举与西方文官政治 348
主要参考书目 354
后记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