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在秩序与自由中追寻幸福 1
一 儒家的宇宙大全的人生意义逻辑串 1
(一)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
(二)我们现在在哪里? 8
(三)我们将到哪里去? 20
二 儒家的科学与价值融为一体的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23
(一)《易》是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规划蓝图 25
(二)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象征哲学基础 29
(三)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与治乱问题的解决 46
第二篇 儒前的圣典时期——追求至善的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建设 57
第一章 知行合一的仁德(德)建设体系 57
第一节 知仁德的教育 57
第二节 行仁德的礼仪 60
第二章 平均主义的礼制(位)建设体系 67
第一节 经济制度的建设 67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建设 72
第三节 文化制度的建设 74
第三章 天下的得失与德位之配与不配 85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期的权力流变 85
第二节 三王时代的权力流变 87
第四章 时运和命运中的吉凶祸福 90
第一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依据是《易》 90
第二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方式 91
第三篇 儒前圣典时期的危机——自私观念的兴起与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败落 96
第一章 礼制体系的败落与天下大乱 96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流变 96
第二节 自私观念的兴起与庸俗之风的盛行 99
第三节 礼治及礼崩乐坏 100
第二章 仁德的重要性的凸显 107
第一节 祭祀观和鬼神观中强调的仁德 107
第二节 经典和引证中强调的仁德 111
第三节 个人把握命运的仁德方式 122
第四篇 儒家的春秋战国子学时期——对圣典仁德礼制幸福体系的系统阐释 128
第一章 百家争鸣中的儒家 128
第一节 子学渊源中的儒家 128
第二节 与儒家争辩的各家 132
第二章 儒家的子学代表人物 134
第一节 儒家道统中的圣人孔子 134
第二节 儒家道统中的亚圣孟子 236
第三节 儒家道统外的荀子 244
第三章 子学各家与儒家的不同 257
第一节 法家与儒家的不同 257
第二节 道家与儒家的不同 269
第三节 名家中的儒家与道家之分 293
第四节 墨家与儒家的不同 300
第五节 农家与儒家的不同 320
第五篇 儒家子学在秦朝的危机——法家开启的功利道德(功)名法(名)享受体系 322
第一章 秦朝的权力流变:强大者因失仁德而失天下 322
第二章 用什么学派来统一思想 325
第一节 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礼的客观性 325
第二节 阴阳家的流行:强调道德的客观性 335
第三节 罢黜百家而独尊法令:强调思想的统一性 339
第六篇 儒家的西汉经学时期——用圣王之制维护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 342
第一章 西汉的历史演变 342
第一节 权力的流变过程:权力的得失依然与仁德的得失相配 342
第二节 疆域的扩大与中国版图的大定 344
第三节 西汉繁荣后的贫富分化及王莽新政 346
第二章 西汉儒家今文经学的独尊 347
第一节 汉初与阴阳家合流的道家的流行 347
第二节 儒家经学登上国学正统之位 349
第三章 儒家道统外的董仲舒 357
第一节 董仲舒的生平及其立论宗旨 357
第二节 董仲舒的思想脉络 358
第七篇 儒家经学在东汉的衰落——古文经学用自然清理功利仁德礼制幸福体系中产生的迷信 378
第一章 东汉的权力流变:失仁德者失天下再次应验 378
第二章 西汉今文经学的危机 380
第一节 阴阳家的五行与《易》的象数之学的合流 380
第三章 西汉今文经学的清理者 383
第一节 儒家古文经学的兴起:力图消除阴阳家的消极影响 383
第二节 引道入儒的魏晋风度的开启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