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方法 1
1.1 研究范围 1
1.2 工作原则及依据 2
1.2.1 原则 2
1.2.2 依据 3
1.3 研究基础 3
1.4 工作方法 7
1.4.1 研究思路 7
1.4.2 技术路线 8
1.4.3 工作方法 8
1.5 工作程序 11
1.5.1 建造构造图 11
1.5.2 大地构造相图 15
1.5.3 成果图线 34
1.5.4 质量评述 34
2 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构造古地理 37
2.1 构造-地层分区和岩石地层格架 39
2.1.1 构造-地层分区 39
2.1.2 岩石地层格架 39
2.2 沉积岩建造组合划分及其特征 49
2.2.1 浊积岩建造 50
2.2.2 滨海沉积岩建造 50
2.2.3 火山-沉积建造 51
2.2.4 河-湖相沉积建造 54
2.2.5 砂泥岩沉积建造 56
2.2.6 硅砂质—泥质建造 57
2.2.7 海相碎屑岩建造 58
2.2.8 碳酸盐岩建造 59
2.2.9 海-陆交互相含煤泥岩建造 61
2.2.10 河湖相砂泥岩建造 62
2.2.11 湖相含煤泥砂岩建造 64
2.2.12 砂砾岩—砂岩建造 65
2.2.13 火山碎屑沉积建造 66
2.2.14 河湖相蒸发岩建造 67
2.2.15 泥岩—碳质页岩建造 68
2.2.16 砂砾岩—硅藻土建造 69
2.2.17 未固结沉积建造 69
2.3 盆地类型 70
2.3.1 陆缘拗拉裂谷盆地 70
2.3.2 陆表海盆地 70
2.3.3 坳陷-断陷盆地 71
2.3.4 火山-沉积断陷盆地 71
2.3.5 拉分盆地 71
2.4 构造古地理 71
2.4.1 鲁西青白口纪—震旦纪构造古地理 72
2.4.2 寒武纪构造古地理 73
2.4.3 奥陶纪构造古地理 79
2.4.4 石炭纪—三叠纪构造古地理 84
2.4.5 侏罗纪—白垩纪构造古地理 85
2.4.6 古近纪-新近纪构造古地理 89
2.4.7 第四纪沉积环境 91
2.5 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成矿 91
2.5.1 泥质岩与黏土矿床 92
2.5.2 碎屑岩与砂矿床 92
2.5.3 铝质岩与铝土矿床 93
2.5.4 铁质岩与沉积铁矿床 93
2.5.5 碳酸盐类矿床 93
2.5.6 蒸发岩与蒸发矿床 94
2.5.7 煤和油页岩矿床 95
2.5.8 石油和天然气矿床 95
3 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 97
3.1 火山岩时空分布 97
3.1.1 火山地层分区 97
3.1.2 火山岩分布特征 98
3.2 火山岩相与火山构造 103
3.2.1 火山岩相 103
3.2.2 火山构造 106
3.3 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的划分及其特征 114
3.3.1 火山建造类型及特点 114
3.3.2 火山-沉积建造 118
3.3.3 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120
3.3.4 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121
3.4 火山构造岩浆旋回与构造岩浆岩带 121
3.4.1 火山活动喷发旋回 121
3.4.2 岩石特征 122
3.4.3 构造岩浆岩带 122
3.5 火山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及其演化 122
3.5.1 火山作用演化及特点 122
3.5.2 火山活动构造环境分析 124
3.5.3 火山作用演化 124
3.6 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125
3.6.1 火山沉积矿床 126
3.6.2 潜火山岩及其矿床 127
4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 129
4.1 侵入岩时空分布 129
4.2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划分及其特征 129
4.2.1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划分 129
4.2.2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特征 136
4.3 构造岩浆旋回与构造岩浆岩带 204
4.3.1 构造岩浆旋回 204
4.3.2 构造岩浆岩带 205
4.4 侵入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及其演化 206
4.4.1 侵入岩的形成 206
4.4.2 侵入岩的构造环境 207
4.4.3 侵入岩的演化 211
4.5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14
4.5.1 侵入岩与金矿的关系 215
4.5.2 侵入岩与铁矿的关系 219
4.5.3 侵入岩与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的关系 220
4.5.4 侵入岩与其他矿产的关系 221
5 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 223
5.1 变质岩时空分布及变质单元划分 223
5.1.1 山东省变质单元划分 223
5.1.2 山东省变质岩类型及分布 223
5.2 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划分及其特征 226
5.2.1 山东省主要变质建造及岩石构造组合的划分 226
5.2.2 山东省主要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 236
5.3 变质相(相系)及变质时代 236
5.3.1 鲁西陆块变质单元 236
5.3.2 渤海陆块变质单元 238
5.3.3 胶南-威海造山带变质单元 238
5.4 变质作用、构造环境及其演化 238
5.4.1 区域变质作用 238
5.4.2 混合岩化作用 242
5.4.3 动力变质作用 242
5.4.4 接触变质作用 244
5.4.5 山东省变质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演化 245
5.4.6 山东省主要变质作用期次 250
5.5 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55
5.5.1 泰山古岛弧沉积-火山沉积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磁铁岩组合(Ar3) 255
5.5.2 灰埠古岛弧浅粒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夹磁铁石英岩组合(Pt1) 257
5.5.3 荆山活动陆缘片岩大理岩透闪变粒岩石墨变粒岩片麻岩组合(Pt1) 258
5.5.4 粉子山活动陆缘大理岩滑镁岩石墨变粒岩石墨透辉岩片岩组合(Pt1) 260
5.5.5 蓬莱陆内裂谷变质灰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组合(Pt3) 263
5.5.6 胶南-威海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组合 263
6 大型变形构造 264
6.1 大型变形构造类型的划分 264
6.1.1 划分依据 264
6.1.2 山东大型变形构造的划分 265
6.2 大型变形构造的主要特征 267
6.2.1 大型韧性剪切带 267
6.2.2 大型断裂构造 273
6.3 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 278
6.3.1 沂沭断裂带与成矿 278
6.3.2 胶西北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 279
7 大地构造相与大地构造分区 281
7.1 大地构造相类型划分 282
7.1.1 陆块区相系 283
7.1.2 造山系相系 286
7.1.3 叠加造山-裂谷相系 286
7.2 大地构造分区 288
7.2.1 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291
7.2.2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93
7.3 大地构造相特征 294
7.3.1 陆块区构造相特征 294
7.3.2 造山系构造相特征 299
7.3.3 叠加造山-裂谷相特征 303
7.4 山东大地构造演化 305
7.4.1 早前寒武纪——不成熟陆壳向成熟陆壳转化和陆块碰撞拼合 305
7.4.2 中-新元古代——大陆裂解与聚合 308
7.4.3 古生代——海陆变迁 310
7.4.4 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 312
8 大地构造相与成矿 315
8.1 变质基底杂岩相与成矿 315
8.2 古弧盆相与成矿 315
8.2.1 BIF含铁建造中的铁矿床 315
8.2.2 花岗-绿岩带型金矿床 320
8.2.3 与古岛弧亚相有关的沉积变质铁矿 322
8.2.4 与古活动陆缘亚相有关的矿床 323
8.3 陆内裂谷相与成矿 324
8.4 陆表海相与成矿 324
8.4.1 与碎屑岩陆表海亚相有关的矿床 325
8.4.2 与碳酸盐陆表海亚相有关的矿床 325
8.4.3 与海-陆交互陆表海亚相有关的矿床 326
8.5 陆缘岩浆弧相与成矿 329
8.6 幔源金伯利岩与金刚石矿 329
8.7 高压-超高压变质相与成矿 330
8.8 俯冲岩浆岩/(陆内盆地)相与成矿 330
8.8.1 与陆内坳陷盆地亚相有关的矿床 332
8.8.2 与造山早-中期侵入杂岩亚相有关的金矿床 332
8.8.3 与造山中期侵入岩亚相有关的铁矿床 337
8.8.4 与造山晚期火山-侵入杂岩亚相有关的多金属矿床 338
8.8.5 与同造山伸展晚期火山岩亚相有关的矿床 340
8.8.6 与后造山碱质侵入杂岩亚相有关的稀土矿床 340
8.8.7 与断陷盆地亚相有关的矿床 340
8.8.8 与橄榄玄武安玻基辉橄岩组合有关的蓝宝石矿床 342
9 关键地质问题及其处理 344
9.1 胶辽陆块的解体 344
9.1.1 解体的原因 344
9.1.2 新的划分方案 346
9.2 关于荆山群和粉子山群的构造环境 347
9.2.1 岩石建造特征 347
9.2.2 大地构造背景 349
10 结语 351
10.1.1 全面地总结了山东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351
10.1.2 进行了系统的大地构造分区 351
10.1.3 编制了大地构造相图 352
10.1.4 对大地构造相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划分 353
10.1.5 阐述了大地构造相与成矿的关系 353
10.1.6 为成矿预测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355
参考文献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