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论 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 指导思想及研究内容 2
1.3 研究区域及技术路线 3
第2章 黑龙江省概况 5
2.1.自然环境概况 5
2.2 社会经济概况 6
2.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 15
第3章 受体模型的基本理论 19
3.1 源解析技术介绍 19
3.2 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算法 20
3.3 二重源解析技术 27
3.4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原理与方法 28
第4章 污染源与受体样品采集和处理 33
4.1 大气颗粒物排放源类的识别和分类研究 33
4.2 大气颗粒物排放源类样品的采集 37
4.3 受体样品采集点位的设置及采样 57
第5章 PM10和PM2.5 化学成分特征分析 59
5.1 PM10和PM2.5 质量浓度特征 59
5.2 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特征 64
5.3 OC/EC组分特征 83
5.4 元素组分特征 99
5.5 PM2.5 和PM10化学质量闭合与组成特征 122
第6章 源成分谱特征分析 131
6.1 源成分谱的组成 131
6.2 源成分谱中化学组分含量水平特征分析 154
6.3 二次颗粒物源成分谱的建立 156
6.4 源成分谱的特征组分分析 157
6.5 小结 174
第7章 CMB来源解析结果分析 176
7.1 参与拟合源类的化学组分的选择 176
7.2 源贡献值拟合优度分析 177
7.3 PM10和PM2.5 来源解析结果分析 177
7.4 CMB与PMF解析结果对比分析 200
7.5 小结 202
第8章 区域传输贡献模式研究 204
8.1 研究背景与目标 204
8.2 研究方法 204
8.3 模拟效果评估 210
8.4 模式来源追踪结果分析 219
8.5 PM10和PM2.5 外来传输贡献分析 225
第9章 PM10和PM2.5 污染防治对策 238
9.1 燃煤源污染防治对策 238
9.2 扬尘污染控制对策 241
9.3 移动源尾气尘污染防治对策 242
9.4 工业源污染防治对策 245
9.5 生物质燃烧源污染防治对策 246
9.6 二次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 247
9.7 大气污染管理对策 247
9.8 典型案例分析 248
第10章 结论及建议 257
10.1 主要结论 257
10.2 建议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