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 3
1.1.3 研究意义 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5
1.2.1 低碳经济研究 5
1.2.2 低碳技术研究 9
1.2.3 林业与低碳经济研究 12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6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7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0
1.4.1 研究方法 20
1.4.2 技术路线 21
1.5 本书的创新点 21
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4
2.1 基础理论 24
2.1.1 低碳经济理论 24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9
2.1.3 生态经济理论 32
2.1.4 区域经济理论 35
2.1.5 林业经济理论 39
2.2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43
2.2.1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概况 43
2.2.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47
2.3 本章小结 51
3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52
3.1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52
3.1.1 英国的“政府投资,企业运作”模式 52
3.1.2 德国的生态工业模式 55
3.1.3 丹麦的绿色能源模式 56
3.2 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57
3.2.1 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的低碳城市试点 58
3.2.2 南昌低碳经济试点 58
3.2.3 CDM清洁项目 59
3.3 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59
3.4 本章小结 61
4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低碳经济发展诉求 62
4.1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 62
4.1.1 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 62
4.1.2 林业发展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76
4.2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测算 79
4.2.1 碳排放模型的选择 79
4.2.2 碳排放模型的构建 82
4.2.3 碳排放模型的变量说明与数据整理 83
4.2.4 测算结果 88
4.2.5 测算结果分析 90
4.2.6 研究结论 93
4.3 本章小结 93
5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驱动要素实证分析 95
5.1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驱动要素分析 95
5.1.1 碳排放驱动要素模型的选择 95
5.1.2 碳排放驱动要素分析 96
5.2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主要驱动要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100
5.2.1 实证方法的选择 101
5.2.2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经济发展的回归分析 105
5.2.3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能源强度的回归分析 112
5.3 本章小结 118
6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120
6.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20
6.1.1 指导思想 120
6.1.2 基本原则 121
6.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122
6.2.1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 122
6.2.2 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123
6.3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125
6.3.1 森林培育生态化模式 125
6.3.2 森林碳汇模式 131
6.3.3 森林生态旅游休闲模式 135
6.3.4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模式 140
6.3.5 林产工业低碳重塑模式 142
6.3.6 产业结构低碳调整模式 148
6.3.7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153
6.3.8 人居生活低碳导向模式 156
6.4 本章小结 159
7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保障机制 160
7.1 政府引导的推动机制 160
7.1.1 加快转变思想 160
7.1.2 制定战略规划 161
7.1.3 加强监督管理 162
7.1.4 引导低碳行为 162
7.2 企业创新的牵引机制 163
7.2.1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163
7.2.2 加快企业产品创新 165
7.2.3 督促企业组织创新 165
7.2.4 加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 166
7.3 政策倾斜的催化机制 167
7.3.1 财政扶持政策 167
7.3.2 税收优惠政策 168
7.3.3 生态补偿政策 168
7.4 技术支撑的动力机制 169
7.4.1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169
7.4.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170
7.5 人才聚敛的保障机制 170
7.5.1 人才培养政策 171
7.5.2 人才吸引政策 172
7.6 本章小结 172
结论 173
参考文献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