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二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11
2.1 中国计划经济形成的历史渊源 12
2.1.1 经济背景分析 12
2.1.2 政治背景分析 15
2.1.3 文化背景分析 16
2.1.4 社会背景分析 17
2.1.5 国际背景分析 19
2.2 中国计划经济的演变历程 20
2.3 中国计划经济的实践评价 29
2.3.1 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29
2.3.2 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 35
第三章 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战略和过程 39
3.1 放权让利和行政性分权 39
3.1.1 放权让利方针的确定和背景 39
3.1.2 放权让利方针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40
3.1.3 放权让利方针的实施和经济后果 41
3.1.4 对体制下放改革战略的经济学简评 42
3.2 “增量改革”——民营经济的破土和双轨制的形成 43
3.2.1 “增量改革”的背景和提出 43
3.2.2 “增量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49
3.3 “全面改革”——整体推进的改革新局面 55
3.3.1 新的改革目标的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5
3.3.2 财政税收体制的重建 56
3.3.3 金融体系的重组和改革 59
3.3.4 国有企业改革 61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67
4.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化过程 67
4.1.1 计划经济理论及其反思 67
4.1.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70
4.2 市场经济的内涵 79
4.2.1 经济系统的目标 79
4.2.2 市场中的激励 80
4.2.3 市场结构 82
4.3 资源分配 88
4.3.1 市场机制下的资源分配问题 88
4.3.2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分配 91
4.4 中国的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吗? 93
4.4.1 市场化与GDP之间的关系 93
4.4.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95
4.4.3 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96
第五章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 100
5.1 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动力分析 101
5.1.1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102
5.1.2 经济增长源泉分析 110
5.2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及面临的挑战 113
5.2.1 “三驾马车”及中国的实践 113
5.2.2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121
5.3 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 131
5.3.1 经济长期增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 132
5.3.2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5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波动与政府调控 141
6.1 经济周期理论 141
6.1.1 经济周期的含义 141
6.1.2 理解经济周期 142
6.1.3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指标 143
6.1.4 经济周期阶段划分 144
6.2 政府宏观调控手段 148
6.2.1 经济手段 148
6.2.2 法律手段 161
6.2.3 行政手段 161
6.3 宏观调控的目的 164
6.3.1 充分就业 164
6.3.2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165
6.3.3 稳定物价 167
6.3.4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68
第七章 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体制 170
7.1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171
7.1.1 国企改革探索阶段:放权让利(1978—1987年) 171
7.1.2 国企改革深入推进阶段:两权分离(1988—1992年) 174
7.1.3 国企改革创新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至今) 180
7.2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 185
7.2.1 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1978—1991年) 186
7.2.2 民营企业的稳步发展(1992—2002年) 187
7.2.3 民营企业的新发展(2003年至今) 189
7.3 中国外资企业的发展 191
7.3.1 外资企业的起步阶段(1979—1991年) 191
7.3.2 外资企业的深入发展(1992—2001年) 192
7.3.3 外资企业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至今) 193
第八章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201
8.1 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 201
8.1.1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201
8.1.2 贸易政策的演变 206
8.1.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208
8.2 对外开放的现状 210
8.2.1 贸易概况 210
8.2.2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217
8.2.3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222
8.3 对外开放的新目标 227
8.4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