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淮南子》“以道统法”的法律观及现时意义 1
一、“以道统法”的法律观 2
(一)重在“功用”的“道” 2
(二)重在“统法”的“道” 3
二、“合道通德”的治理观 4
(一)合乎法治的“无为” 4
(二)合乎道义的“无为” 4
(三)合乎规律的“无为” 5
三、“法生于义”的立法观 6
(一)立法依据的思想是“法生于义”“发于人间” 6
(二)立法形式的观念是“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7
(三)立法内容的观念是“与化推移”“与时而变” 8
四、“平而不阿”的执法观 9
(一)“平而不阿”的公正执法观 9
(二)“待圣而治”的贤人执法观 10
(三)“尊卑同治”的平等执法观 11
五、“言事究于法”的权力观 12
(一)“言事究于法”的用权思想 12
(二)“赏罚为国”的用权思想 12
结语 13
第二章《淮南子》治理之道——无为而治 15
一、无为之道——无为治之本,有为理之术 16
(一)“无为”是道之根本 17
(二)“无为之治”价值皈依——圣人为之谋,万物归之 17
二、法律之道——人主之准绳,无私正曲直 18
(一)法者,天下之度量,人主之准绳——工具主义的法律观 19
(二)公正不阿,轻重有别的执法观 19
三、用人之道——任能称其事,人物得其宜 20
(一)“力胜其任,能称其事”的选人观 20
(二)人得其宜,物得其安 21
四、权势之道——人主之车舆,人臣之辔衔 22
(一)权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人主之车舆,人臣之辔衔 22
(二)治民和规制臣下之策——“严然玄默,赏惩有别” 22
五、治吏之道——言事究于法,为行治于官 24
(一)“言事究于法,为行治于官”的言行观 24
(二)“贵其不为非”的做事观和“毋曰弗求,毋曰不争”的名利观 24
第三章《淮南子》治国理民之要术——权 26
一、权的内涵和功用 27
(一)权衡和权势 27
(二)权衡和权势各自的价值和功用 28
二、权而用其长——实用主义权衡观 29
(一)人皆有之——人之情莫不有所短 29
(二)选才任贤之道——重大略轻小节,权而用其长 29
(三)识人预事之道——观小节知大体 31
(四)权衡论事——策、礼、法与时而变 31
三、知权、行权、限权——对权力的设计与期待 33
(一)知权——认识权力 33
(二)行权——圣人行权 34
(三)限权——规制权势 34
第四章《淮南子》的辩证思想 36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大为 37
二、有所变,有所不变,才能应对万变 39
三、有所争,有所不争,才能争之能胜 40
四、有所治,有所不治,才能顺乎民生 41
第五章 《淮南子》用人思想与柏拉图的用人观 43
一、柏拉图与“哲学王” 44
二、《淮南子》与“圣人” 46
三、“英雄所见略同” 47
第六章《淮南子》法律思想与法家思想 51
一、《淮南子》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52
(一)《淮南子》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52
(二)法家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 54
二、《淮南子》中法律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相同之处 55
(一)两者的表达目的相同,道、法家思想相互交融 55
(二)两者都主张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的思想 56
(三)两者在法律特性方面表现相似 58
三、《淮南子》中法律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区别之处 59
(一)两者理论基础不同 59
(二)追求目标不同 63
(三)思想内容表达不同 66
第七章 和谐语境下《淮南子》行政伦理思想 70
一、内圣而外王的道德入世 72
(一)中国古代政治家“由内而外”的济世情怀 72
(二)《淮南子》中统治者个人修养价值的历史局限性 73
二、效法天道,顺乎自然 73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73
(二)“道”法自然的教化观 74
(三)物竞天择的生存观 75
三、和谐语境下的治国思想 76
(一)循规合律、无为而治的治世观 76
(二)集中民智的治理观 77
(三)因循而任下的用人观 78
(四)“以法治国”的法治观 80
四、和谐语境下的“法”观念 80
(一)循规合民的法治观 81
(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 81
(三)“法必待圣而后治”的治理观 82
五、君民共处:两种利益的辩证的和谐 83
(一)统治者自身“内圣” 83
(二)以人为本,爱惜民力的民本观 84
(三)在立法上对民众的利益给予充分的保护 86
六、和谐语境下《淮南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创新视角 87
(一)内圣外王与顺天重民 87
(二)《淮南子》中的法治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88
第八章 《淮南子》民本主义思想探源及启示 89
一、无为而治和以民为本的交相呼应 90
(一)无为而治的对象——民 90
(二)以民为本的目的——治 91
(三)二者辩证关系 91
二、民之定位——国之本 92
(一)民之本——食 92
(二)国之本——民 93
三、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展开 95
(一)顺民之性——顺民 95
(二)珍爱民众——爱民 97
(三)兴利除弊——利民 97
(四)足用于民——富民 98
四、民本主义思想的现时意义 99
(一)关注民众正当需求 99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00
(三)弱势群体利益保护 101
第九章《淮南子》与《管子》法思想比较研究 103
一、《淮南子》与《管子》背景比较 104
(一)著述比较 104
(二)时代比较 105
(三)法思想比较 105
二、《管子》与《淮南子》法律观念比较 106
(一)工具主义法律观:“道”之领悟程度不同的法律观 106
(二)实证主义:“变”之实施效果不同的立法观 108
(三)规则主义:“度”之衡量标准不同的执法观 110
三、结语 113
附 录 与法治相关的成语解读 114
后记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