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理论篇 9
第一章 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9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主要流派 9
一、古典学派 9
二、激进学派 11
三、保守派 13
第二节 新古典/人力资本理论 14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14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6
三、女性人力资本与女性劳动供给 17
第三节 制度学派/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6
一、制度学派的出现、主要观点和方法论以及发展 26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8
三、性别和劳动力市场分割 31
第二章 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37
第一节 现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37
一、结构功能主义 37
二、冲突理论 39
三、交换理论 41
四、符号互动理论 43
第二节 社会角色理论 45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45
二、性别角色 47
三、性别角色和职业角色 49
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 52
一、社会化的理论和概念 52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54
三、社会化和性别化的工作认同 57
第四节 社会分层理论 60
一、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概念 60
二、性别分层 62
三、劳动领域中的性别分层 66
第三章 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 70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70
一、女性主义的起源 70
二、女性主义的发展 72
第二节 妇女研究和社会性别理论 74
一、妇女研究 74
二、社会性别理论 77
第三节 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80
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80
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83
三、激进女性主义 86
四、后现代女性主义 88
第四节 女性主义经济学 91
一、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91
二、女性主义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 92
三、女性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94
第五节 女性主义社会学 98
一、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兴起 98
二、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 99
三、女性主义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02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理论 108
第一节 劳动性别分工理论 108
一、劳动分工理论 109
二、劳动性别分工理论 113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理论 118
一、市场分割理论 119
二、职业隔离理论 122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理论 127
一、歧视的界定和类型 128
二、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129
三、非竞争歧视理论 131
四、统计性歧视理论 133
五、“玻璃天花板”理论 134
六、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135
实践篇 141
第五章 女性劳动力的参与 141
第一节 女性劳动力参与的历史沿革 141
一、工业革命前的经济时期 141
二、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143
三、两次世界大战后时期 146
第二节 女性劳动力的结构和人口特征 148
一、女性劳动力的结构 148
二、女性劳动力的人口特征 152
第三节 女性劳动力参与的地区差别 159
一、各地区的女性劳动力参与 159
二、各年龄组女性劳动力参与的地区差别 163
三、各地区劳动力参与的性别差距 164
第六章 女性劳动力的参与模式 167
第一节 女性的非连续性工作模式 167
一、暂时性或临时性就业的工作模式 167
二、阶段性或M型就业的工作模式 168
三、倒U型或抛物线型就业的工作模式 170
第二节 女性的工作时间模式 172
一、妇女的工作时间分配 172
二、对妇女工作时间的一些规定 174
三、妇女的有酬工作时间 175
第三节 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工作形式 177
一、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和特点 177
二、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化 179
三、妇女就业与非全日制工作 180
第七章 女性的职业模式 185
第一节 妇女的职业构成 185
一、产业部门的分布 185
二、职业分布 189
第二节 女性职业 195
一、女性职业的形成和发展 195
二、女性职业的结构和特点 199
三、女性的职业流动 203
第八章 女性劳动力参与的质量 206
第一节 工作质量 206
一、工作内容 206
二、工作要求 209
三、工作地位 210
四、技能和发展 211
第二节 就业质量 213
一、就业类型和就业形式 213
二、就业的灵活性和脆弱性 214
三、就业工资和福利 215
四、就业机会和失业 218
第九章 女性劳动力的异质性 221
第一节 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221
一、劳动力参与率 221
二、主要经济部门的分布 224
三、职业分布 224
四、就业形式 225
第二节 族裔的差异 226
一、劳动参与率 226
二、职业分布 227
三、工资收入 231
第三节 移民妇女的劳动力参与 232
一、国际移民的女性化 232
二、迁移模式的变化 234
三、女性移民的工作 235
第四节 女性劳动力的分化 237
一、女性劳动力分化的背景 237
二、劳动力参与模式的差异 238
三、工作质量的差异 239
探讨篇 243
第十章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与社会经济 243
第一节 生产力是推动妇女劳动力参与的根本动力 243
一、生产工具的进步 244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246
第二节 女性劳动力参与的U型模型和经济发展 251
一、U型模型的提出和研究 251
二、U型模型研究的因素分析 253
第三节 科学技术进步和妇女就业 255
一、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256
二、科学技术进步对妇女就业的影响 258
三、科学技术进步对两性劳动分工模式的影响 262
第十一章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与社会文化因素 264
第一节 婚姻家庭制度 264
一、婚姻家庭观念 265
二、婚姻家庭形式 268
三、婚姻家庭关系 269
四、生育 272
第二节 组织文化 275
一、组织文化的性别化 276
二、组织文化性别化的操作 277
三、组织文化性别化的劳动结果 280
第三节 性别观念 281
一、传统性别文化观念 282
二、习俗文化与女性生产劳动 287
第十二章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与国家制度和公共政策 292
第一节 国家制度 292
一、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292
二、资本主义国家与福利国家制度 294
第二节 公共政策 298
一、劳动政策 298
二、经济政策 302
三、家庭政策 304
四、税收政策 307
第十三章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310
第一节 人力资本 310
一、女性人力资本的特征和成因 311
二、性别人力资本对女性劳动力参与的影响 315
第二节 社会资本 321
一、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 322
二、社会资本在妇女就业中的作用 326
第十四章 重大事件的影响 331
第一节 工业革命 331
一、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 331
二、妇女边缘化就业地位的建构 334
第二节 世界大战 338
一、战争时期的妇女就业 339
二、战争对妇女就业的影响 343
第三节 经济危机 345
一、经济危机对两性就业影响的三个假设 346
二、实例分析 348
第四节 全球化 353
一、全球化与劳动力女性化 354
二、全球化与灵活就业 356
三、全球化时代的就业质量 358
结束语 新世纪妇女参与市场劳动的展望 361
一、未来的劳动力市场 361
二、女性需要走出传统职业 364
三、文化支持和社会支持 367
后记 370
主要参考文献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