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五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康永久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107307416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具有教材性质的学术专著,吸纳了史学、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与社会学的重大成就,并结合新制度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对教育学原理的经典论题做了见微知著、深入浅出的全面论述。本书从先验的善意、经验/实质的善意与理性/形式的善意的区分出发,借助教育的概念与理想、教育的历史发展、人的发展与教育、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情境与教育学等重大主题,梳理出魅力教育学、专业教育学与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学的全新框架。

导论 1

第一讲 教育的概念与理想 14

一、日常的教育概念 15

(一)教育一词的日常用法 15

(二)教育的日常含义 17

(三)教育的两条底线规范 20

二、教育的词源学考察 28

(一)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28

(二)教与育的道德意味 32

(三)促使灵魂转向的教育 39

三、教育概念的多种定义 42

(一)教育定义的三种类型 42

(二)教育的规定性定义 44

(三)对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45

(四)排他的纲领性定义 54

(五)兼容并蓄的教育立场 64

四、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81

(一)本质主义及其危害 81

(二)反本质主义及其危险 86

(三)从教育本质到教育理想 91

五、教育的根本问题与出路 94

(一)正规教育的危险性 94

(二)教育的社会性与民主 95

(三)通向教育理想的现实阶梯 97

第二讲 教育的历史发展 102

一、教育的起源 103

(一)有关教育起源的传说 103

(二)教育的世俗外源头 104

(三)劳动起源论与需要起源论 107

(四)生物起源论及其回应 110

(五)教育的先天根源 114

二、原始教育 120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管窥 120

(二)原始人的两种教育 122

(三)最早的公共教育机构 126

(四)原始教育是非进取的? 128

(五)小结:原始教育的特征 133

三、古代教育 135

(一)教育的第一次突破 135

(二)轴心时代与哲学的突破 137

(三)教育的新突破:道统的确立 140

(四)古代教育的共同体基础 145

(五)小结:古代教育的特征 149

四、现代教育 153

(一)从共同体到社会的转化 153

(二)现代性情境中的知识转型 156

(三)现代教育实践的走向 160

(四)教育制度环境的变革 165

(五)现代教育与古代的分野 172

五、教育中的后现代转向 174

(一)对现代性的经典异议 174

(二)现代教育学派的后现代性 178

(三)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182

(四)从现代学校制度中逃离 185

(五)后现代知识观的确立 189

第三讲 人的发展与教育 193

一、发展概念的历史演变 194

(一)自然哲学的变化概念 194

(二)古代的理性发展观 196

(三)理性发展观的现代版 199

(四)辩证视野中的发展 202

(五)走向建构的新发展观 205

二、对身心发展客观性的着迷 208

(一)神秘主义立场与人的发展 208

(二)理性视野中遗传的位置 209

(三)被物化的环境与教育影响 215

三、人的发展的能动机制 219

(一)个人本性之中的能动性 219

(二)社会性发展及其意义 227

(三)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再定位 234

四、儿童的命运与现实处境 240

(一)原始泛灵论的儿童观 240

(二)传统社会的儿童观 243

(三)近现代的儿童发现史 245

(四)自然主义的儿童观 248

(五)对儿童的世纪的质疑 252

五、适合人的发展的教育 261

(一)儿童的能动本性与教育 261

(二)发展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影响 269

(三)有社会学意识的教育实践 277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285

一、社会及其多重构造 286

(一)社会概念之面面观 286

(二)道德领域或“精神实体” 288

(三)作为既成之物的客观实在 291

(四)基于意向性关联的互动结构 297

(五)小结:社会的多重构造 302

二、教育在社会中的定位 303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四个学派 303

(二)教育本身的相对独立性 305

(三)教育与社会的复杂关联 313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317

(一)教育功能:概念与类型 317

(二)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 318

(三)现代教育的功能论立场 325

(四)教育功能问题的复杂性 328

(五)几种批判性理论及其反思 332

四、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342

(一)现代化之初的教育贬值 342

(二)机器大工业与全面发展 345

(三)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再定位 350

(四)从增长到发展及其冲击 354

(五)可持续发展观与教育地位 357

五、社会对教育的意蕴 361

(一)社会本身作为教育根基 361

(二)民主本身作为最好的教育 366

(三)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学 370

第五讲 历史情境与教育学 376

一、天生的教育知识:魅力教育学 377

(一)魅力的性质及其教育意义 377

(二)魅力的类型与相互关系 379

(三)魅力教育学的“先天性” 381

二、经验形态的规范教育学 383

(一)什么是规范教育学 383

(二)亲密关系共同体 384

(三)共同体情境与教育学 386

(四)经验形态的教育学 391

(五)紧密关系共同体的影响 395

三、专业教育学的涌现及其冲突 397

(一)社会的转型与教育的转向 397

(二)理性主义与传统教育学 399

(三)教育科学运动及其方法论 411

(四)对教育学科学化的反抗 414

(五)解决冲突的分类策略 422

四、现代教育学派及其对手 425

(一)现代教育学派的源与流 425

(二)杜威的科学概念与民主 430

(三)杜威的三大教育主张 432

(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435

(五)现代教育学派的其他对手 438

五、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 442

(一)教育研究中的实践转向 442

(二)知识转型与分析教育哲学 444

(三)行动研究与行动中的教育学 450

(四)批判教育学对科学的批判 454

(五)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教育学 457

(六)对民间教育学的关注 462

(七)超个人的制度教育学研究 465

附:教育学原理基本阅读文献 473

后记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