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美学的天命 1
第一篇 中国美学的本体视界 13
第一章 终极关怀 13
本体论的自觉 13
西西弗斯:超验的追问 16
夸父:超越的追问 30
第二章 道之为道 48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中国美学的“道” 48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54
从“向下之道”到“向上之道” 65
生命的还乡 73
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 88
第三章 本体诠释 98
从自在到自由 98
“为道日损” 105
美根源于食 123
生命的谢恩 135
思维机制 148
基本范式 159
学科形态 169
第二篇 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 183
第一章 “物物而不物于物” 183
美学不再神圣 183
“整个文明的核心是庄子” 190
从“是什么”到“怎么样” 202
第二章 诗性的人 208
“今古风流,唯有晋代” 208
“心远地自偏” 214
“一切放下”与“一切提起” 220
第三章 自然境界 228
超越的世界 228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236
阳刚之境与阴柔之境 247
第四章 为人生的艺术 255
爱艺术但不唯艺术 255
诗能穷人 259
艺术与人同在 266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279
言-象-意-道 291
秘响旁通 320
妙不可言 338
第三篇 中国美学的心理定位 347
第一章 妙悟之出场 347
壶中天地 347
“本来无一物” 354
跨文化的美学思考 360
第二章 “终极话题” 370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370
非思量 376
站到存在的澄明中 383
第三章 妙悟的内涵 391
物我双会 391
我看故我在 402
澄怀味像 415
诗穷而后工 429
别是一家春 446
第四章 美学的智慧 453
“平常心是道” 453
“古今一大关键,灼然不易” 457
审美活动的纯粹属性、自由属性 461
第四篇 中国美学的感性选择 471
第一章 明中叶启蒙美学的崛起 471
英雄失路 471
时代弯弓上的响箭 494
“一条界破青山色” 502
第二章 启蒙美学的狂呼猛进 510
深刻的片面 510
新的起点 514
“推故而别致其新” 519
戛然而止的最强音 524
第三章 美学范畴的演进 533
从“意境”到“趣味” 533
从“以幻为奇”到“不奇之奇” 541
从“乐而玩之”到“惊而快之” 548
第四章 走向世界 553
启蒙美学的夭折 553
“别求新声于异邦” 564
百年后的猛醒 574
附录一 神圣之维的美学建构——关于“美的神圣性”的思考 589
附录二 从终极关怀看中国艺术 602
主要参考文献 647
后记 651
再版后记 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