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山地灾害及其防治 1
1.1 山地灾害类型、分布及其危害 1
1.1.1 山地灾害类型 1
1.1.2 山地灾害分布 3
1.1.3 山地灾害特点 9
1.2 山地灾害防治 11
1.2.1 山地灾害防治工程措施 11
1.2.2 山地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11
第2章 山地灾害形成条件与机理 13
2.1 山洪形成条件与过程 13
2.1.1 山洪形成条件 13
2.1.2 山洪形成过程 16
2.2 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机理 19
2.2.1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 19
2.2.2 泥石流形成过程与机理 28
2.2.3 泥石流运动过程 33
2.2.4 泥石流堆积与成灾过程 37
2.3 冰湖、堰塞湖形成条件与溃决过程 37
2.3.1 冰湖、堰塞湖形成条件 37
2.3.2 冰湖、堰塞湖溃决过程分析 40
2.4 滑坡形成条件与过程 54
2.4.1 滑坡形成条件 54
2.4.2 滑坡形成模式 56
2.4.3 大型滑坡发育的内外动力条件 59
2.4.4 台湾小林村滑坡机理分析 74
第3章 山地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78
3.1 山地灾害监测预警的关键问题 78
3.1.1 监测系统寿命与灾害发生频率不匹配 78
3.1.2 灾害预警阈值确定困难 79
3.1.3 监测设备及其传输功能限制 79
3.2 基于过程的分级多指标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80
3.2.1 早期预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80
3.2.2 多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81
3.2.3 监测预警指标分级 82
3.3 山地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管理 82
3.3.1 群测群防管理 82
3.3.2 专业监测管理 86
第4章 山地灾害评估与预测 88
4.1 山洪灾害判识与评估 88
4.1.1 山洪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估 89
4.1.2 山洪灾害早期预测 93
4.2 泥石流灾害评估与预测 94
4.2.1 泥石流沟判识 94
4.2.2 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估 98
4.2.3 泥石流灾害预测 100
4.3 冰湖、堰塞湖溃决危险性评估 113
4.3.1 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估 113
4.3.2 堰塞湖溃决危险性评估 115
4.4 滑坡判识与危险性评估 116
4.4.1 滑坡识别 116
4.4.2 滑坡的危险性评估 117
第5章 山地灾害监测指标与特征阈值 124
5.1 山洪灾害监测指标与特征阈值 124
5.2 泥石流灾害监测指标与特征阈值 126
5.2.1 泥石流启动过程指标与特征阈值 126
5.2.2 泥石流运动过程指标与特征阈值 132
5.3 冰湖、堰塞湖灾害监测指标与特征阈值 133
5.3.1 冰湖监测 133
5.3.2 冰湖预警 134
5.3.3 堰塞湖监测 135
5.4 滑坡监测指标与特征阈值 136
5.4.1 滑坡监测指标 136
5.4.2 降雨指标与特征阈值 136
5.4.3 变形指标与预警阈值 137
5.4.4 其他指标与预警阈值 138
第6章 山地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140
6.1 山地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构架 140
6.2 山地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野外数据采集站点 142
6.2.1 监测站点布设原则与标准 142
6.2.2 监测站点构成 144
6.2.3 监测频率 147
6.2.4 数据采集站点技术指标及安装要求 148
6.3 通信与供能保障 149
6.3.1 通信方式选择 149
6.3.2 现场监测站点供能保障 150
6.4 山地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处理及预警平台 150
6.4.1 数据处理及预警平台硬件系统 150
6.4.2 数据处理及预警平台软件系统 151
6.5 监测预警新方法 162
第7章 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实践 168
7.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实践 168
7.1.1 四川省都江堰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方案 168
7.1.2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效益分析 175
7.2 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实践 176
7.2.1 矮子沟泥石流监测预警实践 176
7.2.2 大寨沟泥石流监测预警实践 183
7.2.3 某水电站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实践 188
7.3 冰湖、堰塞湖灾害监测预警实例 191
7.3.1 冰湖监测预警实例 191
7.3.2 堰塞湖监测预警实例 198
7.4 滑坡监测预警实例 203
7.4.1 樟木滑坡概况 203
7.4.2 樟木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204
7.4.3 樟木滑坡深部位移监测 205
7.4.4 樟木滑坡地表位移监测 211
参考文献 214
附录 222
附录1 监测站点现有通信方式 222
附录2 监测站点现有供能方式 224
附录3 监测站点安装要求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