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员工关系管理操作指南 3
第一章 员工关系管理导论 3
第一节 员工关系的内涵 4
一、员工关系的含义 5
二、员工关系的特点 7
三、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 8
第二节 员工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10
一、合作的根源 10
二、冲突的根源 12
三、冲突与合作 16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19
第三节 员工关系的内、外部环境 21
一、员工关系的外部环境 23
二、员工关系的内部环境 26
第二章 员工关系理论 28
第一节 员工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29
一、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 30
二、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32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 34
四、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观点 36
五、激进派的主要观点 37
第二节 员工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 39
一、一元论与多元论 39
二、价值观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41
第三节 员工关系调整模式 43
一、斗争模式 43
二、多元放任模式 44
三、协约自治模式 44
四、统合模式 45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49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50
一、时代背景 50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51
三、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51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52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53
一、时代背景 53
二、科学管理理论 54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 54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55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56
一、背景 56
二、行为科学理论 56
三、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58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58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59
一、背景 59
二、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丛林” 59
三、成熟的劳动关系 61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62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63
一、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 63
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63
第四章 企业用工形式管理 66
第一节 人事外包与劳务派遣 68
一、劳务派遣的发展演变 68
二、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 69
三、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中的义务 74
四、被派遣劳动者在劳务派遣中的权利 78
五、劳动派遣的一般性规定 81
六、如何处理与派遣员工的关系 84
第二节 非全日制用工 89
一、非全日制用工的含义 90
二、非全日制用工的特点 91
三、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应注意的问题 94
第五章 人员招聘管理 95
第一节 录用审查 96
一、劳动关系从何时建立 96
二、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和知情权 98
三、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 99
四、如何招聘外籍人才 100
第二节 劳动合同订立 101
一、《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101
二、劳动合同订立原则 108
三、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112
四、劳动合同的期限 116
五、劳动合同的内容 118
六、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 120
七、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和处理 126
八、订立劳动合同的风险防范 130
九、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 132
第三节 试用期管理 141
一、试用期的约定规则 141
二、试用期工资 143
三、试用期劳动合同的解除 143
四、试用期管理风险防范 144
第六章 培训和保密制度 147
第一节 培训协议制度 149
一、培训协议的签订条件 149
二、培训协议确认的权利义务 150
第二节 保密和竞业限制 153
一、关于商业秘密保护和知识产权 156
二、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 157
三、竞业限制协议确认的权利义务 159
四、如何完善保密和竞业限制制度 161
第七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163
第一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 165
一、劳动合同应当全面履行 165
二、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变更,不影响劳动合同履行 166
三、用人单位合并或分立,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167
四、劳动合同履行地与公司注册地不一致时,劳动标准如何确定 168
第二节 工资的法律保障 169
一、工资的法律含义 169
二、工资支付的原则 171
三、禁止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173
四、特殊情况下工资的支付 174
五、工资的诉讼保护 176
六、最低工资法律制度 178
第三节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80
一、工作时间立法 180
二、工作时间的种类 181
三、加班加点 183
四、休息休假 186
五、年休假制度 187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变更 190
一、变更劳动合同的条件 190
二、劳动合同变更的程序 191
第八章 员工参与管理 192
第一节 员工参与管理概述 193
一、“员工参与”和“员工参加” 193
二、员工参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196
三、员工参与和参加的意义 199
第二节 员工参与管理的设计和实施 200
一、影响员工参与管理的因素 200
二、员工参与管理的设计 203
三、员工参与管理的具体实施 205
第三节 员工参与的形式和内容 206
一、集体谈判 207
二、共同磋商 207
三、工作委员会 209
四、工人董事 209
五、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210
六、质量圈 211
七、建议方案 212
八、员工持股计划 213
九、工作丰富化/工作再设计 215
第九章 沟通管理 218
第一节 沟通管理概述 219
一、沟通的含义和作用 219
二、沟通的目标 227
三、沟通管理 228
第二节 沟通的策略和方法 231
一、沟通策略 231
二、有效沟通的行为法则 232
三、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交流的具体方法 234
第三节 沟通障碍与处理 238
一、沟通障碍 239
二、沟通障碍的疏导 241
第十章 员工满意度调查 247
第一节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49
一、员工满意度调查概述 249
二、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的 251
第二节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53
一、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253
二、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 254
三、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工具和方式 255
第三节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实施与应用 260
一、实施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步骤 261
二、提高员工满意度的途径 266
三、加强心理契约管理 273
第十一章 健康与安全管理 285
第一节 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概述 286
一、安全管理的挑战 287
二、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概念及内容 289
三、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相关法规、规章 292
四、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95
第二节 职业病及其防治 296
一、职业病及其特点 297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 301
三、职业病的预防 303
第三节 安全管理体系与方案 311
一、劳动保护管理 311
二、加强职业健康管理的具体措施 318
第十二章 员工援助计划 321
第一节 员工援助计划概述 324
一、员工援助计划的含义和背景 324
二、员工援助计划的内容 329
第二节 员工援助计划的设计和实施 331
一、影响员工援助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 331
二、员工援助计划的设计 332
三、有效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的建议 335
第三节 员工压力管理 336
一、压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337
二、压力源 338
三、压力的症状及其解决 341
四、压力管理计划 344
第四节 工作——家庭平衡计划 349
一、教育补助计划 350
二、员工轮班 354
三、住房援助计划 354
四、健康福利计划 355
五、家庭照顾计划 356
第十三章 纪律管理 359
第一节 纪律管理的概念 359
一、纪律及纪律管理 359
二、纪律管理的理论基础 360
三、纪律管理的程序 362
四、纪律管理的技巧 363
五、加强纪律管理的措施 365
第二节 奖惩制度 366
一、奖惩的意义 366
二、奖惩的种类 366
三、奖惩事实 368
四、如何实施奖惩 370
第三节 申诉管理 374
一、申诉的意义 374
二、申诉的种类 376
三、申诉的范围 377
四、申诉的程序 377
五、内部申诉制度的建立准则 380
第十四章 离职与人员退出 383
第一节 离职问题的形成 386
一、离职的意义 386
二、离职的原因 386
三、离职的形态 390
四、离职的效果 391
第二节 离职的计量管理 392
一、离职费用的测定 392
二、离职费用的管理 394
三、自动离职的管理对策 395
四、非自动离职的管理对策 397
五、经济性裁员管理的策略 398
六、离职后的综合管理 402
第十五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406
第一节 劳动合同解除 407
一、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407
二、员工单方解除合同 408
三、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合同 415
四、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 430
第二节 劳动合同终止 432
一、合同终止的条件 432
二、劳动合同终止的限制性规定 434
三、劳动合同的续订 435
第三节 经济补偿和经济赔偿 436
一、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 436
二、工伤职工终止合同,除了经济补偿之外,还应获得什么补助 439
三、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 441
四、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443
五、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不可兼得 444
六、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单位有义务出具证明 445
第十六章 如何处理集体员工关系 447
第一节 集体谈判的含义和功能 449
一、集体谈判的涵义 449
二、集体谈判的目的和原则 450
三、集体谈判的功能 451
四、我国集体谈判的结构 453
第二节 集体谈判的进程 453
一、如何理解谈判 453
二、谈判的内容 455
三、双方的谈判底线 457
四、谈判的准备 458
五、谈判阶段 459
六、我国集体协商的进程 462
第三节 集体合同 463
一、集体合同概述 464
二、集体合同的具体实施 471
三、集体合同的期限 475
四、集体协议的变更、终止和解除 475
五、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 476
六、我国集体合同立法实践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