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 1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溯源 1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 7
第二节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12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13
二、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16
三、法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20
四、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23
五、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25
第三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7
一、酝酿探索期(1980~1989年) 27
二、试点确立期(1990~1996年) 31
三、快速发展期(1997~2008年) 33
四、突飞猛进期(2009年至今) 36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41
第一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41
一、模式的不同界说 41
二、培养模式的多种定义 45
三、专业学位的概念及特性 48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分类 53
第二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分析 55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 55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结构分析 65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功能分析 68
第三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属性分析 71
一、实践性与理论性 71
二、复杂性与简约性 73
三、稳定性与发展性 75
四、整体性与多样性 77
第三章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80
第一节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80
一、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80
二、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动向: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有机结合 94
第二节 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01
一、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01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动向 114
第三节 法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18
一、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18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动向 127
第四节 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31
一、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31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动向 140
第四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44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145
一、早期校企合作实践推动研究生培养目标走向分化 145
二、校企合作开辟招录途径 146
三、调整知识结构以提升研究生的经济社会适应力 146
四、建设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 147
五、导师队伍吸纳业界人士 147
六、学位论文选题突出企业生产需求 148
第二节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149
一、培养目标:适应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149
二、招考方式:灵活多样力求体现招生公平 150
三、课程教学: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相结合 153
四、导师指导:采用双导师制 153
五、组织管理:层级结构完善,且强调行业介入性 154
六、专业实践:加强校企之间科研合作 156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两相结合 156
第三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157
一、培养目标:四要素构成三维目标结构 159
二、招录方式:突出专业学位的独立性与专业类别的个性化 160
三、课程教学:侧重课程模块化建设与实践教学 161
四、导师指导:双师协作逐渐紧密 165
五、组织管理:针对每个环节重视过程管理 166
六、专业实践:依托实践基地参与行业问题进行高端研究 166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专业能力展示与多形式学位论文设计相结合 168
第四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剖析与改革难点 173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尚且存在的问题 174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难点 178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185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185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要积极顺应经济新常态 185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与要求 190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 199
一、理念层面的价值取向 200
二、目标层面的价值取向 205
三、过程层面的价值取向 208
四、操作层面的价值取向 210
第三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机制 21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来源 213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五大动力机制 219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动力机制的调控手段 223
第四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226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 227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分类 228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231
第五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未来走向 235
一、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235
二、入学方式灵活多样 238
三、课程教学自成体系 240
四、指导教师跨界融合 242
五、组织管理健全完善 244
六、专业实践产教协同 246
七、学位论文应用导向 247
参考文献 250
后记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