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图像前史 11
第一节 史前图像遗迹 11
一、世界各地的洞穴图像遗存 11
二、中华大地上的史前图像遗存 14
第二节 图腾时代 18
一、图腾的起源及其内涵 18
二、中华图腾及图腾文化 20
第三节 图像向象形文字的衍化 23
一、原始图像的符号化 23
二、中国早期象形文字 24
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26
本章小结 27
第二章 图像流变 32
第一节 独幅图像 32
一、独幅图像的基本特性 32
二、独幅图像的生成方式 34
三、元图像 37
第二节 组合图像 38
一、组合图像的常见类型 39
二、组合图像的表现形式 42
三、组合图像的表现手法 44
第三节 影视与虚拟图像 46
一、影视动态图像的基本认识 47
二、电影及其影像 49
三、电视及其影像 51
四、仿真与虚拟图像 53
本章小结 54
第三章 图像传媒 58
第一节 图像传媒的传播学特性 58
一、传播与传播学 58
二、麦克卢汉的传播媒介理论 62
三、当代图像传播媒介的基本认识 64
第二节 社交网站与图片社交网站 65
一、社交网站 66
二、图片网站的图像传播 67
第三节 “博客”的图像传播 69
一、社交网站的博客群体 69
二、基于Web3.0平台的微轻博群体 71
第四节 “微信”的图像传播 72
一、智能手机的技术性特征 72
二、微信平台 74
三、手机图像传播的优势研究 76
本章小结 78
第四章 图像本质 81
第一节 视觉记录性 81
一、记录性的产生 82
二、记录性与存在 84
第二节 视觉评述性 86
一、形象的评述 87
二、内涵的评述 90
第三节 视觉幻象性 93
一、幻象性的产生 93
二、幻象性与图像符号观 95
三、图像的符号性与象征性 100
本章小结 103
第五章 图像建构 107
第一节 信息可视化 107
一、物像的图像化 108
二、知识的可视化 108
三、数据的可视化 111
第二节 图像建构路径与意义诉求 113
一、图像建构路径 113
二、图像意义诉求 120
第三节 画面结构建构 125
一、线条结构建构 126
二、色彩结构建构 133
三、画面构成建构 138
本章小结 144
第六章 图像叙事 147
第一节 图像叙事的结构 147
一、叙事与图像叙事 147
二、静态图像叙事 149
三、动态图像叙事 152
第二节 叙事图像的修辞 153
一、基本概念 154
二、修辞手法与修辞对象 161
三、修辞的意义 168
第三节 图文叙事关系建构 172
一、文字对图像的诠释 174
二、图像对文字的对抗 175
三、图像与文字的融合 176
本章小结 177
第七章 图像受众 182
第一节 图像受众的视觉素养 182
一、视觉思维能力 182
二、视觉判断能力 185
第二节 图像受众的心理特征 188
一、影响受众心理的环境因素 188
二、影响受众心理的个体因素 190
三、受众的一般心理表现 192
第三节 当代图像受众的主动性 195
一、图像人及其特征 196
二、图像受众的需求 199
三、图像受众的选择 202
本章小结 204
第八章 图像诠释 210
第一节 诠释理论与视知觉 210
一、诠释的相关理论 210
二、图像与现实的关系 213
三、视觉扫阅与视知觉 219
第二节 图像意义的解读 222
一、情感性意义的解读 222
二、直观性意义的解读 224
三、象征性意义的解读 226
四、双重性意义的解读 228
第三节 图像诠释的局限性 231
一、图像表达的局限 232
二、图像信息的隐性失真 233
三、图像诠释的失误 234
本章小结 235
第九章 图像功能 240
第一节 社会政治功能 240
一、图像新闻传播 240
二、图像证史现象 243
三、舆情建构与导向 248
第二节 认知教育功能 250
一、图像认知现象 251
二、图像认知优势 252
第三节 文化传播功能 255
一、艺术消费功能 256
二、文化继承与交流功能 259
三、引导拜物消费功能 261
本章小结 261
第十章 图像文化 266
第一节 大众的图像依赖 266
一、传媒的图像转向 266
二、信息交流的视觉霸权 269
三、情感交流的图像依赖 270
第二节 图像的文化价值 272
一、跨文化信息传播载体 272
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子 274
三、图像影响力的一般表现 279
第三节 图像社会的文化现象 282
一、图像转向下的物质文化表现 283
二、动漫图像的亚文化现象 284
三、图像恶搞与图像伦理 287
本章小结 291
参考文献 293
后记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