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记 1
第一章 少年时期(1906.8—1921.8) 1
父亲的功业 1
在村学念书 6
在西安东木头市 9
在马堪村 12
在良王庄火车站 15
父亲的再次入狱与被害 18
最初的戏剧活动 23
第二章 中学时期(1921.9—1925.8) 26
文学三少年 26
曦社与《爝火》 28
请徐志摩演讲 32
“吃瘪蹇先艾” 35
多事的兄弟 40
那个“川针” 42
第三章 清华时期(1925.9—1931.7) 47
朱自清先生 47
王文显先生 50
戏剧社社长 53
清华园里的才子 55
驰骋在北平文坛上 61
情在师友间 68
还乡与大奠 74
相恋与订婚 77
第四章 留法时期(1931.8—1933.8) 80
赴法途中 80
“火线之外” 83
日夜研读福楼拜 87
在鲁昂和克洼塞 90
在意大利漫游 98
第五章 北平时期(1933.9—1935.7) 110
双喜临门 110
进入太太客厅 114
批判的锋芒 119
《这不过是春天》 125
心灵的探险 131
艺术的良心 137
删削的情书 145
孤寂的心志 149
《福楼拜评传》 156
第六章 暨大时期(1935.8—1937.11) 163
初来乍到 163
情谊与纠缠 168
信任与驳难 174
一场“滥官司” 180
《十三年》与《新学究》 189
不可或缺的一员 193
战乱中的情谊 197
第七章 孤岛时期(1937.12—1941.11) 202
寂苦中的挣扎 202
走出书斋 208
悬念周作人 211
舞台上下 217
《黄花》和《草莽》 222
剧坛盟主 226
师生之间 230
学术研究 233
艺术的囚徒 235
第八章 沦陷时期(1941.12—1945.8) 240
做了李龟年 240
独具特色的改编 243
蛰伏中的译述 246
毁誉难说的《青春》 249
轰动一时的《金小玉》 251
被捕与逃亡 255
第九章 复兴时期(1945.9—1949.5) 262
当了编审科长 262
在胜利的喜悦中 264
创办上海实验剧校 270
编辑《文艺复兴》 274
奔走呼号 279
与石挥的争论 282
与田汉的商讨 286
旁敲侧击 289
未酬的心志 291
《和平颂》引发的不和平 296
退守书斋 303
惶惑中的期待 309
第十章 剧专时期(1949.6—1954.6) 312
小心翼翼地步入新社会 312
学会了自我批评 318
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 321
平明出版社 325
黯然离去 327
第十一章 北京时期(1954.7—1966.6) 332
“来了,回来了” 332
拔了这面“白旗” 339
下乡接受社会主义教育 346
沉浸在看戏与评戏中 348
雨中登泰山 356
西北之行 359
在“整风”与“四清”中 361
第十二章 “文革”时期(1966.7—1976.9) 364
被揪出来 364
“送饭的人也去了” 368
黄金般的心 371
第十三章 晚年时期(1976.10—1982.11) 374
重新握笔 374
“风过去了,脚印消失了” 377
老而弥深的情感 381
东南之行 389
故乡之行 393
西南之行 396
倒在书桌旁 401
附 录 405
初版后记 405
二版序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