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本课题的题旨及选题缘由 1
1.1.1 本课题的题旨 1
1.1.2 选题缘由 2
1.2 动量结构补状句位研究综述 5
1.2.1 补位的研究状况 6
1.2.2 状位的研究状况 8
1.2.3 研究展望 8
1.3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9
1.4 研究思路、方法、语料及符号 10
1.4.1 研究思路 10
1.4.2 研究方法 11
1.4.3 语料 11
1.4.4 符号 11
第二章 汉语动量结构补位与状位的句法特征及其比较 13
2.1 对动量词的选择及其比较 13
2.1.1 汉语动量词的分类 13
2.1.2 对补位动量词的选择 17
2.1.3 对状位动量词的选择及其比较 18
2.2 对数词的选择及其比较 20
2.2.1 补位“num+动量词”对num的选择 20
2.2.2 状位“num+动量词”对num的选择 24
2.3 对“num+动量词”语法形式的选择及其比较 28
2.3.1 “num+动量词”在补位的形式表现 28
2.3.2 “num+动量词”在状位的形式表现 32
第三章 补位动量结构对VP的语义选择 38
3.1 “num+次”对V的语义选择 38
3.1.1 关于“重复”的内涵 39
3.1.2 重复动词的有界性及有界动词与“num+次”的选择性 40
3.1.3 V与“num+次”组配的外部调控 41
3.2 “num+时间动量词”对V的语义选择 44
3.2.1 已有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 44
3.2.2 动词V的语义分类及其与“num+时量词”的语义选择 49
3.3 “num+工具动量词”对V的语义选择 54
3.3.1 “num+C器官”对V的语义选择 54
3.3.2 “num+C器械”对V的语义选择 56
3.3.3 小结 58
3.4 “num+结果动量词”对V的语义选择 58
3.4.1 “num+步/圈/程”对V的语义选择 59
3.4.2 “num+笔/划/画”对V的语义选择 65
3.4.3 “num+声/曲”对V的语义选择 66
3.5 “num+多义动量词”对V的语义选择 71
3.5.1 “num+遍”对V的语义选择 71
3.5.2 “num+场1”对V的语义选择 78
3.5.3 “num+场2”对V的语义选择 80
3.5.4 “num+下2”对V的语义选择 83
3.5.5 “num+顿”对V的语义选择 84
3.6 “num+情态动量词”对V的语义选择 88
3.6.1 “num+番”对V的语义选择 88
3.6.2 “num+通”对V的语义选择 91
3.6.3 “num+气2”对V的语义选择 95
3.6.4 “num+下3”对V的语义选择 99
3.6.5 “num+把2”对V的语义选择 100
3.7 小结 102
第四章 状位动量结构的语义功能及其对VP的语义选择 104
4.1 “num+次”的语义功能及其对VP的语义选择 104
4.1.1 状位“num+次”的语义功能 104
4.1.2 状位“num+次”对VP的语义选择 110
4.1.3 小结 114
4.2 “num+时间动量词”的语义功能及其对VP的语义选择 115
4.2.1 状位“num+时间动量词”的语义功能 115
4.2.2 状位“num+时间动量词”对VP的语义选择 123
4.2.3 小结 128
4.3 “num+工具动量词”的语义功能及其对VP的语义选择 129
4.3.1 “一+动量词工具”的语义功能 129
4.3.2 “一+动量词工具”对VP的语义选择 133
4.3.3 “台球模式”与“一+动量词工具+VP”的句法语义表现 135
4.3.4 “一+动量词工具+VP”的语用倾向 138
4.3.5 小结 140
4.4 “num+结果动量词”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0
4.4.1 “一声”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1
4.4.2 “一圈”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2
4.4.3 “一步”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4
4.5 “num+多义动量词”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5
4.5.1 “一+顿”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5
4.5.2 “一+遍”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7
4.5.3 “一+场1”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8
4.5.4 “一+场2”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49
4.6 “数词+情态动量词”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50
4.6.1 “一番”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50
4.6.2 “一通”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52
4.6.3 “一气2”的语义功能及对VP的语义选择 153
4.7 状位“一量动量动”的语义功能及其认知解释 154
4.7.1 前人的有关研究 154
4.7.2 状位“一AA”的语义功能及语法意义 155
4.7.3 状位“一AA”语法意义的认知解释 167
4.7.4 小结 170
第五章 动量结构补位与状位的句位选择机制 171
5.1 补位的计量性与状位的描述性 171
5.1.1 补位的计量性 171
5.1.2 状位的描述性 175
5.2 补位的结果性与状位的伴随性 177
5.3 补位的动量性与状位的事量性 179
5.4 补位的独立动量性与状位的非独立动量性 181
5.5 补位的主观情状性与状位的客观情状性 183
5.6 小结 187
第六章 汉藏语系其他量词型语言动量结构使用情况考察及与汉语的比较 188
6.1 汉藏语系的内部分类 188
6.2 藏缅语族动量词和动量结构使用情况考察及与汉语的比较 189
6.2.1 动量词的数量及使用特点 190
6.2.2 动量结构与动词的组合顺序 194
6.2.3 动量结构的状位重叠式 210
6.3 苗瑶语族动量词和动量结构使用情况考察及与汉语的比较 213
6.3.1 动量词的数量及使用特点 213
6.3.2 动量结构与动词的组合顺序 214
6.3.3 动量结构的状位重叠式 218
6.4 壮侗语族动量词和动量结构使用情况考察及与汉语的比较 218
6.4.1 动量词的数量及使用特点 219
6.4.2 动量结构与动词的组合顺序 220
6.4.3 动量结构的状位重叠式 227
6.5 关于汉语与汉藏语系其他量词型语言中动量词与动量结构使用的类型学规律 228
6.5.1 关于动量词的种类、数量及用法 228
6.5.2 关于动量结构与动词的组合顺序 230
6.5.3 关于汉语与汉藏语系其他量词型语言中动量结构使用的类型学规律 232
参考文献 235
后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