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西北少数民族道德 1
一、西北少数民族道德的三个现象 1
(一)作为民族现象的道德 2
(二)作为宗教现象的道德 5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道德 10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的形成 16
(一)民族与道德的关系 16
(二)地域与道德的关系 19
(三)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24
三、西北少数民族道德的发展 27
(一)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自我形成阶段 28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的社会认知阶段 31
(三)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发展特点 36
(四)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发展的规律 38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上) 40
一、西北少数民族的义务观 40
(一)对西北少数民族义务观的认识 40
(二)两大信仰之下的西北少数民族义务观 41
二、西北少数民族的良心观 43
(一)对西北少数民族良心观的认识 43
(二)西北少数民族良心观的三个根本 44
(三)西北少数民族以情为本良心观的三种情感 48
(四)西北少数民族良心观的构建 49
三、西北少数民族的荣誉观 52
(一)对西北少数民族荣誉观的认识 52
(二)西北少数民族荣誉观的表现 55
(三)西北少数民族荣誉观的特点 57
四、西北少数民族的幸福观 61
(一)西北少数民族幸福观的含义 61
(二)西北少数民族善的幸福观 63
(三)西北少数民族慈的幸福观 65
第三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下) 69
一、知识和智慧 69
(一)知识和智慧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北少数民族 69
(二)知识和智慧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北少数民族 71
二、公正和正直 73
(一)公正和正直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北少数民族 73
(二)公正和正直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北少数民族 75
三、团结和宽容 77
(一)团结和宽容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北少数民族 77
(二)团结和宽容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北少数民族 79
四、勇敢和奉献 81
(一)勇敢和奉献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北少数民族 81
(二)勇敢和奉献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北少数民族 82
第四章 西北少数民族道德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85
一、西北少数民族道德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85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85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88
(三)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对民族认同的表现 90
(四)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对国家认同的表现 91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构建 92
(一)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构建的原因 92
(二)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要求的个人完善 95
三、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96
(一)基本预设和构想 96
(二)我国社会生活的性质和结构 98
(三)社会生活性质和结构对道德与认同关系的决定作用 101
四、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以回族为例 104
(一)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的三个自我 104
(二)回族日常交往认同心态的特点 105
(三)回族觉知阶段认同心态的特征 110
第五章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 114
一、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概述 114
(一)伊斯兰教 114
(二)藏传佛教 116
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的影响 117
(一)对个体生活实践的影响 118
(二)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120
(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23
三、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道德心态 124
(一)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心态构成的三要素 125
(二)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道德心态具体表现 127
(三)宗教对宗教道德心态形成的影响 129
四、伊斯兰教道德 133
(一)伊斯兰教的道德信念 134
(二)伊斯兰教的道德认识 139
(三)伊斯兰教的道德意志 140
(四)伊斯兰教的道德情感 141
五、藏传佛教道德 145
(一)藏传佛教的道德信念 145
(二)藏传佛教的道德认识 148
(三)藏传佛教的道德意志 149
(四)藏传佛教的道德情感 151
第六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公民道德和同情道德 154
一、西北少数民族公民道德的三个责任 154
(一)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155
(二)一般责任与特殊责任的统一 155
(三)积极责任与消极责任的统一 156
二、西北少数民族公民道德责任的本质与内容 157
(一)西北少数民族公民道德责任的本质 157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责任的内容 161
三、西北少数民族的同情道德 163
(一)有关同情的理论阐释 164
(二)西北少数民族同情道德的表现 166
(三)西北少数民族同情道德的三个重要特点 171
第七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道德 174
一、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的密切关系 174
(一)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密切的地域关系 175
(二)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密切的历史关系 175
(三)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密切的民族关系 176
(四)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密切的利益关系 178
二、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道德实践 179
(一)反抗国内反动派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实践 179
(二)反抗国外侵略者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实践 181
三、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道德观特点 184
(一)爱国主义是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84
(二)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道德观的三个相互依靠 185
(三)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三个鲜明特点 190
四、西北少数民族的爱国心态 192
(一)对祖国依恋之情的爱国心态 192
(二)对本民族依恋之情的爱国心态 194
(三)对家乡依恋之情的爱国心态 197
(四)西北少数民族爱国心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98
第八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道德心态 203
一、道德心态 203
(一)道德的定义 203
(二)心态的含义 204
(三)道德心态 204
二、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四种道德心态 205
(一)交往礼貌的道德心态 205
(二)交往仪式的道德心态 207
(三)交往情感的道德心态 209
(四)交往意志的道德心态 210
三、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道德心态形成的原因 211
(一)西北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善” 211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观心态的形成 212
(三)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心态的特点和作用 213
(四)社会心态对道德心态形成的起点作用 218
第九章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民族团结道德 223
一、宗教与民族团结理论 223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 223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思想 226
(三)正确认识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众性 229
二、伊斯兰教与民族团结 230
(一)中国伊斯兰教特色的三个团结思想 231
(二)中国穆斯林反对民族不平等的斗争 233
(三)伊斯兰教团结思想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 234
三、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 239
(一)藏传佛教团结思想的本源 239
(二)藏传佛教的团结观念 241
(三)藏传佛教团结道德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 242
四、宗教信仰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 249
(一)“趋社会性情感”与民族共同体的“三个世界” 249
(二)“趋社会性情感”与“三个世界”及宗教信仰的关联性 255
(三)宗教信仰的“趋社会性情感”对民族共同体互动关系的影响 257
第十章 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道德 260
一、西北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260
(一)跨文化沟通的含义 260
(二)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中的冲突 261
二、建立跨文化沟通道德 263
(一)寻找四个共同点 263
(二)处理好跨文化沟通道德的三个关系 264
三、国家认同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 266
(一)国家认同与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 266
(二)构建的认知情感反应模式 268
(三)认知情感反应模式与符号体系的构建 271
第十一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社会道德建设 275
一、对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认识 275
(一)日常交往与日常生活 275
(二)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特征 276
二、西北民族地区日常交往的社会道德建设 278
(一)抓住日常交往道德的特点开展社会道德建设 278
(二)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279
(三)建立民族关系的调节机制 281
(四)建立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的国家法道德 282
三、西北民族地区宗教道德建设 284
(一)宗教道德的社会功能 285
(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形成的原因 286
(三)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形成的原因分析 287
四、建设宗教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社会道德 288
(一)社会道德建立的重要性 288
(二)建设坚持党的宗教政策的社会道德 290
(三)建设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社会道德 292
(四)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社会道德 293
五、培养法德结合的参与型旁观者 294
(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295
(二)法德结合的参与型旁观者的特点 297
(三)法德结合的参与型旁观者的同情之情 299
(四)同情之情的法律特点 300
(五)认识法德结合的实践型人文关怀精神 301
(六)注意法德结合的配合合宜 303
六、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向国家法转变的必然性 305
(一)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必须向国家法转变 306
(二)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向国家法转变的必然性 314
(三)国家法的优势 316
(四)处理好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 318
(五)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向国家法转变的三个关键 320
结束语 324
参考文献 327
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