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儒学 1
弁言 1
第一章 孔子 2
第一节 “仁者爱人” 3
第二节 天命观 5
第三节 中庸之道 8
第四节 正名思想 11
第二章 孟子 13
第一节 良知说 13
第二节 性善论 16
第三节 “仁政”思想 19
第三章 《大学》《中庸》《易传》 23
第一节 《大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23
第二节 《中庸》的主要思想 28
第三节 《易传》的主要思想 31
第四章 荀子 39
第一节 天命观 39
第二节 性恶论 42
第三节 认识论 45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 49
第二编 汉唐儒学 53
弁言 53
第五章 董仲舒 54
第一节 宇宙论 54
第二节 “性三品说” 58
第三节 “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61
第六章 王充 64
第一节 气一元论 64
第二节 命定论 67
第三节 认识论 70
第七章 韩愈、李翱 74
第一节 韩愈 75
第二节 李翱 80
第八章 刘禹锡、柳宗元 83
第一节 刘禹锡 83
第二节 柳宗元 89
第三编 宋代儒学 97
弁言 97
第九章 邵雍 99
第一节 象数宇宙论 99
第二节 天人关系论 103
第三节 性命之学 106
第十章 周敦颐 109
第一节 宇宙发生论 109
第二节 “主静”的功夫论 112
第十一章 张载 116
第一节 “太虚即气” 116
第二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19
第三节 “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122
第十二章 程颢、程颐 126
第一节 理本体论 127
第二节 “灭私欲则天理明” 130
第三节 “格物致知” 133
第十三章 朱熹 136
第一节 “理一分殊” 136
第二节 “存天理,灭人欲” 139
第三节 “格物致知” 143
第十四章 陆九渊 148
第一节 “心即理” 148
第二节 “先立乎其大者” 151
第三节 朱陆之辩 155
第十五章 陈亮、叶适 160
第一节 陈亮 160
第二节 叶适 166
第四编 明代儒学 175
弁言 175
第十六章 陈献章、湛若水 176
第一节 陈献章 176
第二节 湛若水 183
第十七章 罗钦顺 191
第一节 气本体论 191
第二节 “理一分殊” 194
第三节 “物我兼照” 198
第十八章 王守仁 201
第一节 “心即理” 201
第二节 “致良知” 205
第三节 “知行合一” 209
第十九章 王廷相 212
第一节 气本体论 212
第二节 “内外交养”的人性论 215
第三节 “知行兼举”的功夫论 218
第二十章 王艮、王畿、李贽 222
第一节 王艮 222
第二节 王畿 230
第三节 李贽 236
第二十一章 刘宗周 243
第一节 “盈天地皆心” 243
第二节 “慎独”功夫 246
第五编 清代儒学 251
弁言 251
第二十二章 黄宗羲 252
第一节 “盈天地皆心” 252
第二节 “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255
第三节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258
第二十三章 方以智 262
第一节 由“气本体论”到“心本体论” 262
第二节 “相因者皆极相反” 265
第三节 “质测通几” 268
第二十四章 顾炎武 272
第一节 “盈天地皆气” 272
第二节 儒学乃“务本原之学” 275
第三节 经世致用之“实学” 278
第二十五章 王夫之 282
第一节 “气者理之依” 282
第二节 性一元论 286
第三节 “能必副其所” 290
第四节 进步的历史观 293
第二十六章 颜元、李塨 296
第一节 颜元 296
第二节 李塨 303
第二十七章 戴震 311
第一节 “气化即道” 311
第二节 “理者存乎欲者” 314
第三节 “去私”“解蔽” 317
第二十八章 龚自珍 321
第一节 “人心者,世俗之本” 321
第二节 人性“无善无不善” 324
第三节 今文经学思想 327
第二十九章 魏源 331
第一节 “君子以天为家” 331
第二节 人之“自造自化” 334
第三节 今文经学思想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