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系与清末民初经济变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06034
  • 页数:576 页
图书介绍:清末交通系以新型知识分子、专业技术官僚与精英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积极赞襄北洋与东北新政,倾向共和,为南北统一、推翻帝制立下不朽功劳。交通系在清末致力于创办交通银行,收回路权,并通过统一行政、财会、营运制度以革新铁路,对铁路建设作用突出。民初交通系领袖活跃在金融、财政税收、垦务、矿业、地质调查、农业改良、林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是应予以特别肯定的。交通系经济活动与政策具有财政本位、经济民族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倾向、精英政治特征。许多政策有承上启下作用,是早期现代化的核心政策,具有体制、模式特征。但是交通系将其经济、政治利益诉求与袁世凯的集权统治结合于一,良莠杂糅,新旧杂糅,决定了这一集团的最终命运和历史评价。

绪论 1

一 学术前史 5

二 选题和研究意义 22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6

第一章 北洋集团的崛起与交通系的形成、发展 30

第一节 交通系主要成员及早期经历 31

一 出身、文化与教育状况 32

二 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密切 37

三 职业经历与社会活动特征 38

四 与北洋集团核心人物袁世凯、徐世昌的关系 42

第二节 北洋、东北新政及辛亥革命中的建树 44

一 在北洋、东北新政中的建树 44

二 辛亥革命中的功勋 49

第三节 交通系主要人物与清末铁路、金融 53

一 控制交通行政权 54

二 收回路权 61

三 革新路政 73

四 创办交通银行 85

五 对铁路国有化的态度 87

第二章 交通系与民初交通四政 90

第一节 对交通部及交通行政、事权的控制、影响 90

一 对交通部的控制 91

二 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的成立 99

三 利用“二次革命”对路权的进一步控制 105

第二节 交通系与民初铁路 106

一 铁路国有政策的推行 106

二 统一路政 132

三 国有铁路的资产管理制度 153

第三节 交通系与民初的航政、邮政、电政 160

一 电信事业的发展 160

二 邮政事业的重大改观 172

三 航政事业的艰难发展 181

第三章 交通系与民初金融 194

第一节 对中交二行的控制与影响 195

一 控制中交二行的人事与行政管理权 195

二 对中交二行性质、地位的影响 201

第二节 经理内国公债 233

一 发行内债之必然性 233

二 梁士诒、周自齐力主发行公债 235

三 民国三、四年内国公债的募集 237

四 民国三、四年内国公债发行成功之表现 243

五 民国五年内国公债的发行 246

六 中交二行与内国公债 246

七 内国公债的消极影响 248

第三节 垫款与中交停兑风波 249

一 1912—1916年间中交二行垫款情况 249

二 中交第一次停兑风波 255

第四节 交通银行金融业务的广泛开展 264

一 梁士诒与民初交行的经营方针 264

二 交行业务的整理与扩大 266

第五节 其他金融活动 269

一 新华储蓄银行的设立 269

二 通惠实业公司与汉冶萍公司的维持 274

三 对民族工商业的挹注 283

四 发起上海银行公会 286

第六节 交通系与民初币制 288

一 整理滥币 288

二 影响币制改革 305

第四章 交通系与民初财税政策 321

第一节 交通系人物的财政思想与政策 324

一 梁士诒的财政思想与政策 324

二 周自齐的财政思想与政策 326

第二节 对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328

一 财政部官制修订 328

二 考成条例与征收官交代条例的颁行及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规定 331

三 预算制度的举办 336

四 国地税名目取消与规复解款 342

五 会计与审计制度 348

第三节 外债的举借 353

一 梁士诒与外债举借 353

二 周自齐与外债举借 357

三 对交通系举债的评价 362

第四节 官产、官业政策 369

一 官产、官业问题的形成及北洋政府的最初政策 369

二 交通系与官产、官业处理 373

第五节 整理旧税与施行新税 405

一 整理旧税 407

二 施行新税 433

第六节 盐政改革与海关管理 438

一 盐政改革 439

二 海关管理 452

第五章 交通系与民初农工商政策 471

第一节 农业政策及影响 471

一 农业政策 472

二 大力发展林业 477

第二节 工商业政策及影响 480

一 设立劝业委员会并拟订章程 480

二 对各地商会组织的规范 481

三 商业政策 483

四 工矿业政策 490

结语 503

参考文献 551

后记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