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3
后现代主义、新史学与中国语境 3
知识社会史的视线 48
语言学转向之后的中国新史学 67
明清教派书写与反教派书写 81
清末秘密会党与辛亥革命 88
记忆 109
历史学找回想象力 109
在记忆与忘却之间 114
皮埃尔·诺拉及其“记忆之场” 126
不可回避的过去——阿莱达·阿斯曼及其《记忆中的历史》 150
概念 171
中国人的亚洲自画像 171
近代知识亟需“考古”——我为什么提倡概念史研究 187
概念、概念史与中国语境 194
切入民国史的两个视角:概念史与社会史 213
重审中国“近代” 222
儒学与社会主义的早期邂逅 231
东亚 241
解构靖国神社的政治话语 241
作为事件的“他者”——近代中日历史教科书里的前近代叙述 259
在亚洲超越“近代”?——一个批评性的回顾 274
访谈 295
近代东亚史,我作如是说 295
一分钟的沉默,也是记忆之场 307
秘密社会究竟有多少“秘密”? 319
后记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