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国民身处货币竞争性泛滥的险境 3
第一章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罪”究竟在哪里? 3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储蓄过剩”不是形成美国次贷危机的元凶 3
第二节 形成美国次贷危机的宏观、微观条件 8
第三节 美联储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的“是”与“非” 20
第四节 《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视野与盲区 28
第二章 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巅峰之作:“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竞相出台 35
第一节 美联储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概况 35
第二节 英格兰银行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概况 40
第三节 日本银行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概况 43
第四节 欧洲中央银行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概况 45
第五节 “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对经济复苏产生了正面效应吗? 48
第六节 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的真正动因 56
第七节 “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的深远影响 64
第八节 堆积如山的“超额准备金”给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构成空前威胁 67
第九节 “资产负债表正常化”是化解风险的明智、艰难之举 75
第三章 货币竞争性贬值是对国民财产的竞相“隐性掠夺” 81
第一节 华盛顿的警告和马克思的揭露 81
第二节 “隐性掠夺”不能理解为征收“铸币税” 83
第三节 “隐性掠夺”的方式之一:货币长期过度投放 85
第四节 “隐性掠夺”的方式之二:超低利率大行其道 90
第五节 超低利率“隐性掠夺”的另一面——“劫贫济富” 99
第六节 “隐性掠夺”的方式之三:滥发国际货币对他国国民的掠夺 104
第七节 “隐性掠夺”对国民造成的精神损害 109
第二篇 掀开“隐性掠夺”的华丽外衣——全面盘点新凯恩斯主义 117
第四章 对新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观点的质疑 117
第一节 对通货膨胀刺激家庭支出观点的定量检验 117
第二节 对“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139
第三节 对低利率刺激消费、投资支出观点的审视 150
第四节 “负利率”能出奇制胜吗? 155
第五节 汇率贬值促进出口完全是一厢情愿 162
第六节 IS-LM模型推论的谬误之处 169
第五章 对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观点的质疑 180
第一节 违反逻辑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概念 180
第二节 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不是“通货紧缩”的近代版 188
第三节 日本“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不是“通货紧缩”的现代版 206
第四节 妖魔化“通货紧缩”的目的与后果 217
第六章 对新凯恩斯主义排斥“货币总量目标控制”观点的质疑 220
第一节 何为“货币”,并非难以界定 220
第二节 货币扩张与物价上涨之间“稳定关系”并未“打破” 223
第三节 货币流通速度能否成为货币总量控制的一大障碍? 226
第四节 实行“货币总量控制目标制”是否就不能提供弹性货币? 231
第五节 德国“货币总量控制目标制”的成功范例 233
第六节 美国摆脱20世纪70年代“滞涨”困境的最终选择 248
第三篇 探索货币保值和构建新货币金融秩序的解决方案 263
第七章 发掘真正的“货币锚”——货币保值的要件之一 263
第一节 美元、欧元汇率“锚”已“定力”不再 263
第二节 回归金本位已无可能 266
第三节 “通货膨胀目标”不能作为“货币锚” 269
第四节 “货币锚”是保住货币购买力基本不变的“约束条件” 277
第八章 国民应是掌控“货币锚”的唯一主体——货币保值的要件之二 282
第一节 过度负债的政府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推手 282
第二节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局限性 285
第三节 国民掌控货币核心权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89
第四节 国民掌控货币核心权力的正当性 291
第九章 “货币锚”入宪是关键之关键——货币保值的要件之三 294
第一节 国民掌控货币核心权力的宪法定位是构建新型货币金融大厦的基础建设 294
第二节 “货币锚”入宪是公民掌控货币核心权力的实现方式 298
第三节 “货币锚”入宪的难点和前景 300
第四节 “货币锚”入宪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 302
第十章 以民权为本、总量控制为基础,重构国内货币金融体制——货币保值的要件之四 305
第一节 宪法需要明确的内容和宪法的统领作用 305
第二节 关于年度货币供给增长率目标的具体制定 307
第三节 对中央银行若干权力的限制和削减 311
第四节 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系统的监督、管理职责 313
第五节 完善货币供给总量控制与强化财政纪律的相互制约机制 315
第六节 调整中央银行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功能定位 323
第七节 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中心,改造过度投机的证券市场 325
第十一章 以民权为本、总量控制为基础,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 328
第一节 对超国家的国际储备货币改革方案的评价 328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货币普遍国际化的构想 333
第三节 “良币驱逐劣币”规律与“美元霸权”的支点 337
第四节 国际货币“过度储备”的自然消肿 341
第五节 国际贸易均衡的实现 345
第六节 国际货币战的根本解决 347
第七节 国际资本流“潮汐现象”的消除 348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