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回灌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少玉,郜洪强,陈立,邵景力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6102859
  • 页数:443 页
图书介绍:该书以华北平原典型地区为例,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严重超采、开采漏斗扩张和地下水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运用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浅层地下水人工补给调蓄调控优化控制系统理论思想,系统采用水文钻探、岩性颗分、光释光测试、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室内堵塞与解堵试验、室内回灌渗流试验及室外现场回灌试验等方法,以及地下水数值模拟、地下水动态监测与检测和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地下水回灌管理平台建设等综合技术手段。查明了回灌区浅层含水层结构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和水文地质参数系列,据此合理布设了四种形式不同深度的回灌井类型,并以此为核心集成地面回灌水源引入水质净化处理保证工程设施建设,从而形成地下水高效回灌系统。从防止发生物理、化学和生化三种类型堵塞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地下水回灌堵塞类型机理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解决了水质安全条件下的包气带建井、洗井、分层快速回灌、预防堵塞和高效回灌运行等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建立了藁城区梨园庄村典型地下水回灌示范工程,通过试验取得了大量基础数据,整理分析了回灌中的现象和存在的基本规律,在理论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对未来的研究具有启发性。该书还探索和系统总结了高效地下水回灌技术系统和区域地下水回

1 绪论 1

1.1 华北平原地下水回灌背景与需求 1

1.2 地下水回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

1.4 地下水人工回灌主要关键技术问题 18

本章小结 21

2 研究区区域概况 22

2.1 自然地理 22

2.2 社会经济概况 26

2.3 滹沱河流域地下水回灌历史概况 27

2.4 回灌区水源条件分析 31

本章小结 36

3 地质和水文地质 37

3.1 地质概况 37

3.2 滹沱河冲洪积扇水文地质概况 38

3.3 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及经济环境效应 45

本章小结 51

4 研究区及回灌场含水层结构研究 52

4.1 粒度参数与沉积亚相关系 52

4.2 典型钻孔地层结构 61

4.3 研究区含水层结构 73

4.4 试验场含水层结构 90

本章小结 95

5 回灌区水文地质参数研究 97

5.1 抽水试验 97

5.2 渗水试验 97

5.3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99

5.4 区域水文地质参数分析及试验场参数确定 114

本章小结 128

6 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示范系统 130

6.1 不同回灌方式回灌效率对比分析及选择 130

6.2 地下水人工回灌示范工程 136

本章小结 146

7 地下水回灌试验及结果分析 147

7.1 室内试验 147

7.2 试验场回灌试验 168

7.3 研究区回灌调蓄能力简析 195

本章小结 196

8 回灌工程防堵处理技术方法研究 198

8.1 回灌过程中堵塞机理研究 198

8.2 回灌水源处理技术研究 225

8.3 回灌过程中堵塞处理技术研究 242

8.4 现场回灌工程示范 252

本章小结 267

9 滹沱河冲洪积扇及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 269

9.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69

9.2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278

9.3 模型的识别验证 279

9.4 区域与试验场地下水流模型耦合 286

本章小结 298

10 试验场地下水回灌方案分析 299

10.1 试验场回灌地下水流模拟 299

10.2 试验场地下水回灌方案确定及效果分析 314

10.3 试验场回灌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分析 321

本章小结 335

11 区域地下水调蓄与回灌论证 336

11.1 河道回灌 337

11.2 砂石坑回灌 341

11.3 井回灌 345

11.4 石家庄市区压采 348

11.5 综合回灌 352

11.6 地下水回灌方案对比分析 355

11.7 地下水优化调蓄和回灌方案论证 359

本章小结 370

12 地下水回灌管理信息系统 371

12.1 系统需求分析 371

12.2 系统总体框架 375

12.3 数据库建设 376

12.4 地下水模拟模型与信息系统的集成 377

12.5 系统应用 384

本章小结 396

13 华北平原地下水回灌补给模式 397

13.1 区域回灌补给水源条件分析 397

13.2 地下水补给储蓄条件分析 399

13.3 地下水补给入渗条件分析 408

13.4 华北平原地下水回灌补给类型及补给模式 409

本章小结 428

14 结论与展望 429

14.1 主要成果与结论 429

14.2 研究展望 434

参考文献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