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书写 3
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 3
“老传统”与“新叙事”——以蓝靛“刘三姐”叙事为例论“传说”与“历史”的分野 20
彝人诗中的印第安——阿库乌雾《凯欧蒂神迹》的跨文化书写 36
苗族蚩尤叙事中的族性书写 56
从“母语文学”看少数权利和文化认同 74
世界文学 95
族群单位与文学建构——“美国文学”的“族群化”趋势及特点 95
“变异学”和新“世界文学”模式:比较诗学新方向 111
什么是“世界文学”?——哈佛大学“世界文学”本科课程浅谈 124
“谋杀母语”的诗学——威尔士诗人格温妮丝·刘易斯诗作中的“文化认同”议题 137
比较文学与《诗经》的讽寓性阅读——评苏源熙《一个中国美学问题》 156
上海叙事中的“自观”与“他观”——《长恨歌》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比较 192
学科交叉 207
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再思考 207
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新阶段 215
“五四”歌谣学大潮中的“背影”——论朱自清及其《中国歌谣》 228
述评对话 255
文化人类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 255
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国“新富”——评庄思博的《焦虑的财富》 260
文学地理、空间批评和多元文化——评丹珍草的《差异空间的叙事》 278
破解“蛊毒”之谜的人类学尝试——《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读后感 287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