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中医外治技术的起源 3
一、中医外治技术的萌芽与起源 3
二、中医外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 4
第二节 中医外治技术发展简史 7
一、秦汉时期 7
二、魏晋及隋唐时期 8
三、明清时期 9
四、新中国成立以后 10
第三节 中医外治技术相关基础理论 11
一、经络学说 11
二、藏象学说 18
三、气血津液学说 29
第二章 常用中医外治技术 35
第一节 推拿疗法 35
一、适应证 35
二、禁忌证 36
三、手法分类 36
第二节 拔罐疗法 52
一、罐的种类 52
二、拔罐的吸附方法 54
三、作用与适用范围 56
四、适应证 56
五、具体操作方法 56
六、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57
第三节 刮痧疗法 59
一、刮痧法 59
二、撮痧法 61
三、挑痧法 62
四、放痧法 63
第四节 透皮给药疗法 64
一、作用机理 65
二、分类 66
第五节 灸疗法 72
一、作用 73
二、适应证 73
三、禁忌证 73
四、注意事项 73
五、灸后处理 74
六、艾灸反应 74
七、分类 75
第六节 腧穴疗法 78
一、穴位贴敷 78
二、穴位注射 81
第七节 针刺疗法 84
一、分类 84
二、体位选择 86
三、针具的选择及用法 87
四、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88
第八节 头皮针疗法 90
一、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分区(图2-46)与主治 91
二、器具和操作 93
三、适应证 95
四、注意事项 95
第九节 耳针疗法 95
一、耳郭的表面解剖 96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和定位、主治 97
三、耳穴诊断法 102
四、取穴原则与取穴方法 103
五、操作 104
六、适应证及治疗方法 106
七、注意事项 107
第十节 放血疗法 108
一、功效 108
二、作用机理 109
三、常用穴位 110
四、针具 110
五、治疗方法 111
六、注意事项 111
七、刺络放血疗法 112
第三章 中医外治技术常用介质 113
第一节 概述 113
第二节 作用机理 114
一、透皮给药 114
二、经络传导 115
三、神阙调控系统 115
四、黏膜吸收 116
五、鼻腔吸收 116
六、口腔吸收 116
七、眼部吸收 116
八、肺部吸收 117
九、肠道吸收 117
十、能量和信息的传递 118
第三节 分类和制作方法 118
一、膏剂 119
二、散剂 126
三、丹剂 128
四、其他剂型 133
下篇 各论 141
第四章 内科病证 141
一、感冒 141
二、失眠 143
三、腹胀 144
四、腹痛 146
五、泄泻 148
六、胃痛 151
七、便秘 153
八、脂肪肝 155
九、单纯性肥胖 157
十、偏头痛 159
十一、面神经麻痹 161
十二、膈肌痉挛 163
十三、痛风 165
十四、风湿性关节炎 166
十五、类风湿关节炎 168
十六、强直性脊柱炎 170
第五章 皮肤科病证 172
一、疣 172
二、蛇串疮 176
三、湿疹 178
四、风瘙痒 180
五、荨麻疹 181
六、漆疮 183
七、粉刺 185
八、油风 186
九、牛皮癣 187
十、白疕 189
第六章 外科病证 192
一、冻疮 192
二、烧烫伤 193
三、痔疮 194
四、筋瘤 197
五、昆虫蜇伤 198
第七章 伤科病证 200
一、落枕 200
二、颈椎病 202
三、肋软骨炎 205
四、腰部软组织劳损 206
五、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208
六、腰三横突综合征 209
七、梨状肌综合征 211
八、腰椎间盘突出症 212
九、肩关节周围炎 215
十、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 218
十一、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219
十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20
十三、髌骨软化症 222
十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 223
十五、跟痛症 225
第八章 妇科病证 227
一、痛经 227
二、月经不调 228
三、带下病 231
四、乳痈 232
五、乳癖 233
第九章 男科病证 235
一、子痈 235
二、水疝 236
三、精浊 237
四、精癃 238
第十章 儿科病证 240
一、肺炎喘嗽 240
二、泄泻 241
三、厌食 243
四、夜啼 244
五、遗尿 245
六、五迟五软 247
第十一章 耳鼻喉科病证 249
一、变态反应性鼻炎 249
二、慢性咽炎 250
三、耳鸣 250
附录 外治验案 252
一、长泰灵Ⅰ型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观察 252
二、痹证 252
三、阴痒治验 253
四、王不留行籽贴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254
五、针刺治疗落枕78例 254
六、糖尿病足外治验案二则 256
七、外治医话二则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