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引言 3
第 一编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49年5月—1956年9月) 3
第一章 各级党组织和县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3
第一节 中共绍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3
一、绍兴县的解放 3
二、县城的全面接管 5
三、中共绍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6
第二节区、乡(镇)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成立 9
一、区、乡(镇)党组织的成立 9
二、区、乡(镇)人民政府的成立 10
三、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 12
第三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群团组织的建立 14
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14
二、农民协会的建立 16
三、工青妇组织的建立 18
第二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20
第一节 落实省委“六大任务” 20
一、征粮支前 20
二、剿匪反霸 22
三、减租减息 25
四、救灾度荒 26
第二节 整顿经济秩序 财政状况基本好转 28
一、创建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 28
二、稳定物价 30
三、扶持工农业生产 32
四、统一财政与财政状况基本好转 35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 37
一、土地改革的准备和试点 37
二、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39
三、土地改革的复查和成果 41
第四节 抗美援朝运动 43
一、广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活动 43
二、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和爱国捐献运动 44
三、掀起参军参战和拥军优属热潮 45
四、浙江省第二疗养院的建立 47
第五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48
一、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48
二、取缔反动会道门 50
三、建立治安保卫组织 51
第六节 其他各项民主改革的开展 53
一、开展民主建政运动 53
二、改革旧的司法制度 54
三、开展企业民主改革 56
四、开展渔区民主改革 57
五、宣传贯彻《婚姻法》 60
六、禁毒、禁赌、禁娼 61
第三章 各项建设的开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63
第一节 执政初期党的建设 63
一、开展整党建党工作 63
二、培养教育干部 66
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67
四、中共绍兴县纪律监察委员会的建立 71
第二节 初步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72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建立及推广 72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 75
三、开展农业增产竞赛运动 76
第三节 工商业的调整和恢复 78
一、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 78
二、组织“雷神会”推动城乡物资交流 80
第四节 各项社会事业的初步改造和发展 81
一、文化机构的建立与地方戏曲的改革复兴 81
二、保护鲁迅故居和宋六陵等遗迹 84
三、教育事业的改造和初步发展 85
四、卫生体育事业的初步发展 88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91
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91
二、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93
第四章 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95
第一节 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实行粮油棉统购统销 95
一、学习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95
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97
三、实行油料和棉花统购统销政策 101
第二节 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03
一、制定“一五”计划的实施意见 103
二、毛泽东视察东湖农场 104
三、加快发展农业生产 106
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107
五、地方工业的起步 109
六、普遍举办城乡物资交流会 110
第五章 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2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 112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及整顿 112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及全面推开 116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试办 118
第二节 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
一、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
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3
三、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5
四、供销合作社的初步发展 1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29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129
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遗留问题 130
第六章 过渡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 132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32
一、开展选民登记和基层选举 132
二、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35
第二节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136
一、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136
二、政协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138
三、加强对群众团体的领导 139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 142
一、文化艺术的初步发展 142
二、教育事业的整顿和发展 143
三、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46
四、创办《绍兴报》与建立绍兴有线广播站 148
第七章 过渡时期党的建设 151
第一节 加强党的建设 151
一、党的组织建设 151
二、“新三反”运动 153
三、审干工作 154
四、肃反运动 156
第二节 中共绍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58
一、大会的筹备 158
二、大会的召开 159
第 二编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9月一1966年5月) 163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163
第一节 学习贯彻中共八大精神 163
一、学习省二大决议和中共八大精神 163
二、实施工作重心的转移 16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良好局面的形成 167
一、改进领导方法的初步尝试 167
二、宣传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168
三、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169
四、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171
五、繁荣以绍剧为代表的文艺事业 172
六、其他社会事业的继续发展 173
七、“一五”计划的完成 177
第九章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80
第一节 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180
一、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80
二、农民闹事事件的正确处理 181
三、全党整风运动 183
四、落实整风整改措施 185
五、开展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整风 187
第二节 反右派斗争 190
一、反右派斗争的开展 190
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其严重后果 192
第十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
第一节“大跃进”运动 195
一、贯彻省委二届二次会议精神,组织发动“大跃进” 195
二、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197
三、农业从丰产竞赛到超规划运动 199
四、从大办工业到大炼钢铁 201
五、其他各条战线的“大跃进” 204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206
一、稽江人民公社的试办 206
二、人民公社化的急促实现 207
三、公社化初期的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210
四、兴办公共食堂等集体福利事业 212
第三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213
一、“五风”给党风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 213
二、大炼钢铁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215
三、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弊端 216
第四节 中共绍兴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217
一、大会的筹备 217
二、大会的召开 218
第十一章 初步纠“左”的努力和50年代后期经济社会的发展 220
第一节 初步纠正“左”倾错误 220
一、贯彻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二届三次会议精神 220
二、调整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222
三、初步调整各项建设指标 225
第二节50年代后期绍兴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226
一、绍兴县建制的调整 226
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27
三、以平水江水库为代表的水利建设 229
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231
五、社队企业的兴起 233
六、中央血防组批转县血防组报告 235
第十二章 继续“大跃进”和应对困难局面 237
第一节 开展“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 237
一、开展“反右倾”斗争 237
二、继续“大跃进” 239
三、城市人民公社的试办 242
第二节 努力应对困难局面 243
一、生产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243
二、采取缓解粮食困难的应急措施 245
第十三章 对经济、社会、政治关系的全面调整 248
第一节 初步贯彻调整方针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248
一、贯彻中央《紧急指示信》,纠正“五风” 248
二、中央调查组在绍兴县 251
第二节 农村政策的全面调整 253
一、贯彻“农业六十条”,调整农村政策 253
二、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局面的形成 256
第三节 调整工商业和城市政策 258
一、调整国营工业 258
二、调整手工业和社队企业 260
三、调整商业政策 262
四、调整财政和金融政策 264
五、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 265
第四节 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事业 267
一、调整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267
二、调整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70
第五节 在调整中加强党的建设和战备工作 272
一、开展党员再教育 272
二、开展党员干部的甄别平反 273
三、干部参加集体劳动 275
四、中共绍兴县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276
五、加强民兵和战备工作 279
第十四章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8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初步开展 282
一、学习传达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 282
二、开展农村整风整社运动 284
三、开展农村“四清”试点和部署城镇“五反”运动 2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面铺开 287
一、学习贯彻“双十条” 287
二、由点到面开展农村社教运动 289
三、开展城镇“五反”运动 29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进一步展开 294
一、学习贯彻“后十条”修正草案和“二十三条” 294
二、各级贫协组织的建立 297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教训 299
第十五章 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教训 301
第一节 调整任务的完成 301
一、实施继续调整 301
二、调整国民经济的成效 304
三、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06
第二节 十年建设的基本成就和经验教训 307
一、十年建设的基本成就 307
二、十年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 310
第 三编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对“左”倾错误的抗争(1966年5月—1976年10月) 315
第十六章“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稳定局势的努力 315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15
一、“文化大革命”从文教领域开始 315
二、“文化大革命”向全社会扩展 319
第二节 社会局势的全面混乱 321
一、红卫兵运动与破“四旧” 321
二、全面夺权引发的内乱 322
第三节 稳定局势的努力 325
一、县委稳定局势的努力和干部群众的抵制行动 325
二、县生产办公室的成立 326
三、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328
第十七章“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开展和极左方针的贯彻 330
第一节 全面开展“斗、批、改”运动 331
一、“砸烂公检法” 331
二、“清理阶级队伍” 332
三、开展“教育革命” 334
四、干部下放劳动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37
五、开展“三忠于”活动 339
第二节 极左方针在经济领域的贯彻 341
一、推行极左的经济政策 341
二、上旺大队学大寨 343
三、围垦海涂及其初步开发 345
四、“夺煤大会战” 347
第三节 整党建党和中共绍兴县第四次党代会的召开 349
一、贯彻“五十字建党方针”的整党建党 349
二、中共绍兴县第四次党代会的召开 352
第十八章 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和中断 354
第一节 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354
一、从“批陈整风”到“批林整风” 354
二、领导班子的调整和党政机构的重建 357
第二节 纠正极左的成效 359
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及农业生产的恢复 359
二、工业企业的整顿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 361
三、文化教育的初步恢复 362
四、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 364
五、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和掀起防治血吸虫病新高潮 366
第三节“批林批孔”运动和纠正极左的中断 368
一、“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 368
二、“突击入党,突击提干” 370
三、“三全会”的召开和社会动乱局面的再次出现 371
第十九章 全面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73
第一节 全面整顿及其被迫中断 373
一、贯彻整顿方针,发展工农业生产 373
二、贯彻中央[1975]16号文件,纠正“双突”错误 375
三、“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整顿工作的中断 377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及其严重危害 378
一、绍兴人民自发悼念周恩来 378
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及其严重危害 380
第 四编 初步拨乱反正和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 385
第二十章 思想政治上的初步拨乱反正 385
第一节 开展“揭批查”运动 385
一、揭批“四人帮”的罪行 385
二、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 388
第二节 恢复和整顿各级职能机构与整党整风 391
一、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和党政机构的整顿与恢复 391
二、群众团体的整顿及工作的开展 392
三、开展整党整风运动 394
第三节 落实各项政策 初步平反冤假错案 396
一、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396
二、初步平反冤假错案和右派复查改正 397
第二十一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复苏 399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99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99
二、继续围垦和开发海涂 402
三、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04
四、社队企业的整顿和发展 407
第二节 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09
一、科教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09
二、卫生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12
三、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13
第二十二章 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416
第一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16
一、“左”倾思想的延续和影响 416
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与讨论 418
第二节 工作重心的转移 420
一、贯彻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逐步转变工作思路 420
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421
结束语 424
附录一:绍兴县沿革表 430
附录二:绍兴县辖区沿革表 431
附录三:中共绍兴县委主要领导名录(1949.6 ~ 1978.12) 434
附录四:绍兴县党组织和党员总数统计表(1949—1978) 437
附录五:绍兴县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438
参考文献 439
后记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