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徽州地区地方文献的编纂与出版 3069
第一章 徽州谱牒研究 3069
第一节 徽州谱牒 3070
一、徽州谱牒兴盛的背景 3070
二、徽州名族大姓的形成 3072
三、徽州存世谱牒及其编印情况 3085
第二节 徽州谱牒研究 3091
一、徽州家谱的文献价值 3091
二、徽州家谱的开发利用 3101
第二章 公藏的刻印为主家谱要目 3103
第一节 歙县 3103
一、王姓 3103
二、方姓 3109
三、朱姓 3122
四、江姓 3126
五、吴姓 3131
六、汪姓 3146
七、宋姓 3164
八、胡姓 3166
九、洪姓 3168
十、姚姓 3172
十一、徐姓 3173
十二、唐姓 3177
十三、凌姓 3178
十四、余姓 3178
十五、黄姓 3181
十六、曹姓 3187
十七、张姓 3189
十八、许姓 3192
十九、项姓 3199
二十、杨姓 3202
二十一、叶姓 3202
二十二、程姓 3206
二十三、郑姓 3224
二十四、刘姓 3233
二十五、潘姓 3235
二十六、萧江姓 3240
二十七、鲍姓 3242
二十八、谢姓 3248
二十九、罗姓 3251
三十、任姓 3253
三十一、马姓 3253
三十二、倪姓 3254
三十三、殷姓 3256
三十四、陈姓 3257
三十五、蔡姓 3258
三十六、钱姓 3258
三十七、仇姓 3260
三十八、吕姓 3261
三十九、仰姓 3263
四十、韩姓 3263
四十一、戴姓 3264
四十二、丰姓 3265
四十三、蒋姓 3266
四十四、鲁姓 3266
四十五、诸葛姓 3266
四十六、葛姓 3267
四十七、喻姓 3267
四十八、舒姓 3267
四十九、冯姓 3268
五十、童姓 3268
五十一、闵姓 3268
五十二、詹姓 3269
五十三、李姓 3269
五十四、何姓 3270
五十五、佘姓 3270
五十六、范姓 3271
五十七、周姓 3271
五十八、俞姓 3273
五十九、施姓 3275
六十、祝姓 3275
六十一、秦姓 3275
六十二、庄姓 3276
六十三、陆姓 3276
六十四、孙姓 3277
六十五、盛姓 3277
六十六、章姓 3277
六十七、苏姓 3278
第二节 休宁县 3278
一、综合 3278
二、王姓 3279
三、方姓 3280
四、吴姓 3281
五、汪姓 3297
六、邵姓 3307
七、范姓 3308
八、金姓 3310
九、查姓 3318
十、俞姓 3320
十一、洪姓 3320
十二、徐姓 3325
十三、凌姓 3328
十四、陈姓 3329
十五、孙姓 3330
十六、黄姓 3336
十七、曹姓 3340
十八、许姓 3341
十九、叶姓 3342
二十、程姓 3344
二十一、杨姓 3364
二十二、张姓 3364
二十三、詹姓 3366
二十四、刘姓 3367
二十五、戴姓 3369
二十六、苏姓 3380
二十七、钱姓 3382
二十八、朱姓 3382
二十九、余姓 3386
三十、潘姓 3392
三十一、李姓 3393
三十二、江姓 3394
三十三、姚姓 3394
三十四、舒姓 3395
三十五、冯姓 3396
三十六、何姓 3396
三十七、宋姓 3396
三十八、胡姓 3397
三十九、秦姓 3397
四十、夏姓 3398
四十一、马姓 3398
四十二、毕姓 3399
四十三、芮姓 3401
四十四、谭姓 3402
第三节 婺源县 3402
一、王姓 3402
二、吕姓 3409
三、朱姓 3409
四、江姓(含萧江) 3442
五、李姓 3444
六、吴姓 3449
七、余姓 3451
八、汪姓 3453
九、胡姓 3465
十、俞姓 3475
十一、曹姓 3478
十二、张姓 3478
十三、程姓 3481
十四、詹姓 3485
十五、欧阳姓 3488
十六、孙姓 3488
十七、潘姓 3489
十八、后姓 3492
十九、戴姓 3493
二十、叶姓 3494
二十一、查姓 3494
二十二、洪姓 3499
二十三、项姓 3504
二十四、方姓 3504
二十五、尹姓 3507
二十六、鲍姓 3507
二十七、韩姓 3507
二十八、应姓 3507
二十九、齐姓 3508
三十、郑姓 3509
三十一、刘姓 3509
三十二、单姓 3510
三十三、汤姓 3510
三十四、游姓 3510
三十五、疏束姓 3511
三十六、何姓 3511
三十七、沈姓 3513
三十八、宋姓 3513
三十九、周姓 3514
四十、施姓 3514
四十一、姜姓 3514
四十二、祝姓 3515
四十三、姚姓 3515
四十四、夏姓 3516
四十五、马姓 3516
四十六、毕姓 3516
四十七、徐姓 3516
四十八、陈姓 3517
四十九、许姓 3518
五十、金姓 3518
第四节 绩溪县 3519
一、方姓 3519
二、王姓 3520
三、包姓 3521
四、吴姓 3521
五、周姓 3522
六、何姓 3526
七、汪姓 3526
八、胡姓 3532
九、洪姓 3536
十、耿姓 3536
十一、徐姓 3537
十二、黄姓 3537
十三、曹姓 3538
十四、许姓 3539
十五、章姓 3540
十六、葛姓 3542
十七、程姓 3543
十八、廖姓 3548
十九、钱姓 3548
二十、戴姓 3548
二十一、邵姓 3549
二十二、舒姓 3550
二十三、冯姓 3551
二十四、余姓 3552
二十五、柯姓 3552
二十六、姜姓 3552
二十七、姚姓 3553
二十八、高姓 3553
二十九、唐姓 3554
三十、陈姓 3554
三十一、张姓 3555
三十二、丁姓 3555
三十三、郭姓 3556
第五节 祁门县 3556
一、方姓 3556
二、王姓 3558
三、汪姓 3565
四、金姓 3568
五、倪姓 3569
六、陈姓 3571
七、张姓 3576
八、荤姓 3579
九、程姓 3579
十、郑姓 3583
十一、谢姓 3584
十二、李姓 3587
十三、周姓 3588
十四、胡姓 3588
十五、徐姓 3590
十六、黄姓 3590
十七、叶姓 3592
十八、薜姓 3592
十九、莫姓 3592
二十、吴姓 3593
二十一、光姓 3593
二十二、江姓 3593
二十三、戴姓 3594
二十四、潘姓 3594
二十五、冯姓 3595
二十六、洪姓 3595
二十七、曹姓 3595
二十八、许姓 3596
二十九、章姓 3596
三十、苏姓 3597
三十一、其他 3597
第六节 黟县 3597
一、史姓 3597
二、吴姓 3597
三、方姓 3598
四、余姓 3598
五、汪姓 3599
六、胡姓 3602
七、孙姓 3603
八、叶姓 3604
九、裴姓 3604
十、倪姓 3604
十一、尤姓 3605
十二、朱姓 3605
十三、江姓 3605
十四、卢姓 3606
十五、韩姓 3607
十六、欧阳姓 3607
十七、万姓 3608
十八、舒姓 3608
十九、李姓 3609
二十、查姓 3609
二十一、徐姓 3609
二十二、范姓 3610
二十三、其他 3610
第七节 综合及待考 3610
一、综合 3610
二、王姓 3612
三、朱姓 3615
四、李姓 3619
五、吴姓 3623
六、汪姓 3626
七、周姓 3644
八、方姓 3644
九、胡姓 3647
十、俞姓 3649
十一、姚姓 3650
十二、徐姓 3650
十三、陈姓 3653
十四、孙姓 3654
十五、黄姓 3655
十六、张姓 3657
十七、许姓 3661
十八、程姓 3662
十九、何姓 3677
二十、詹姓 3678
二十一、郑姓 3680
二十二、潘姓 3681
二十三、萧江姓 3682
二十四、戴姓 3683
二十五、章姓 3685
二十六、余姓 3685
二十七、巴姓 3686
二十八、丁姓 3687
二十九、江姓 3687
三十、鲍姓 3690
三十一、严姓 3690
三十二、刘姓 3690
三十三、谈姓 3691
三十四、叶姓 3691
三十五、沈姓 3692
三十六、金姓 3692
三十七、姜姓 3693
三十八、殷姓 3693
三十九、席姓 3694
四十、凌姓 3694
四十一、洪姓 3695
四十二、韩姓 3696
第三章 徽州方志研究 3697
第一节 徽州府志书 3698
一、存世的志书 3699
二、存世的专业志 3708
三、府级佚志(含专业志、图经等) 3726
第二节 歙县志书 3731
一、存世县志 3731
二、旧专业志及乡镇志 3738
三、佚志 3748
第三节 休宁县志书 3748
一、存世县志 3749
二、旧专业志及县以下志书 3753
三、佚志 3757
第四节 祁门县志书 3759
一、存世县志 3759
二、存世专业志及县以下志书 3763
三、佚志 3765
第五节 黟县志书 3766
一、存世县志 3766
二、佚志 3770
第六节 绩溪县志书 3771
一、存世县志 3772
二、专业志书 3775
三、佚志 3776
第七节 婺源县志书 3776
一、存世县志 3777
二、专业志 3780
三、佚志 3781
第八编 徽州刻书总结 3789
第一章 徽州刻书业的繁荣 3789
第一节 徽州刻书的条件和典型表现 3792
一、教育发达 士林繁庶 文化底蕴深厚 3792
二、内容丰富 品种繁多的著述 3807
三、文化积淀中的传统优秀古籍 3836
四、丰富的藏书为徽人著书和刻印优秀传统古籍提供了有利条件 3838
五、资本雄厚的徽商积极参与出版业 3843
六、优秀的出版家专业队伍使徽刻独占明清出版业鳌头 3847
第二节 《四库全书》涉及的六邑著述 3847
一、六邑著述在《四库全书》中收存情况 3851
二、《四库全书》涉及六邑著者分布情况 3872
第二章 徽州刻书的特色和成功经验 3883
第一节 徽州刻书的特色 3883
一、编辑出版一批丛书 3883
二、独领风骚的徽派版画 3886
三、丰富多彩的品种占领社会市场 3894
第二节 徽州刻书的成功经验 3904
一、走出乡邦,占领域外的图书市场 3904
二、讲乡谊,协作出版,缩短周期 3905
三、改革印刷技术,努力提高图书的印制质量 3905
第三章 徽州地区对古代出版业的贡献 3908
第一节 刻艺精熟的徽州黄氏刻工 3908
一、刻艺精熟的徽州刻工 3908
二、虬村黄氏刻工名录 3910
三、黄氏刻工刻书要目 3933
第二节 “光芒万丈”的徽派版画 3959
一、饮誉刻书业的徽派版画 3959
二、徽派版画绘图高手举隅 3970
第三节 彩色印刷术的发明 3979
一、彩色印刷术的先河——套印法 3979
二、日臻成熟的彩色印刷技术——饾版拱花法 3981
附录 3983
一、主要参考书目 3983
二、我的徽州情结及对徽州文献、出版史的研究 3988
后记 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