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几页嚣嚣的纸片 1
导论 3
一、缘起——让思想返回起点 4
二、家乡人类学——从“他者”回到“主体” 5
三、乡镇——确立研究对象的类型学意义 8
四、田野工作——主客分离或两个主体合一 12
五、地方性——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及其间的互动 14
六、大变局——现代性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15
七、口述即文献 28
上篇 乡村社会的变迁:地方性与整体性的互动 37
第一章 历史拾遗:丝路上的牧场和良田 37
一、自然地理 38
二、历史沿革 40
三、地名考 44
四、过红军 49
五、考古 50
第二章 生态退化:穷人更易受到伤害 53
一、生物物种减少 55
个案1:七十年的生态变迁 56
二、耕地退化 60
个案2:回乡见闻 61
三、人地关系紧张 69
第三章 乡土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73
一、器物的余温 74
二、农牧业的凋蔽 80
三、工商业和交通信息 83
四、日常生活及日常关注 86
五、民居 92
六、从“代劳”、“变工”到货币结算 93
个案1:1985年、1990年、1999年的三个情簿 94
七、“一座烂房归国家”及基层冲突 97
八、婚姻家庭与养老 101
九、赤脚医生 105
个案2:李大夫 106
第四章 人口流动:在推力与拉力之间 113
一、黏着在土地上的流动 114
二、脱离土地的流动 116
个案1:迁徙三部曲 127
个案2:城市化及回不去的村庄 134
三、族群边界模糊的回民 140
个案3:回民 142
下篇 本土文化的没落:地方性的丧失过程 153
第五章 方神信仰:“有神空间”的萎靡 153
一、村庙的分布及发展 155
二、神职人员:“轿夫”、“明言轿夫”和“马爵” 159
个案1:接神容易,盖庙难 160
个案2:杨轿夫 164
个案3:张马爵 166
三、“炸庄”仪式和结构功能分析 170
四、主神信仰及特征 173
五、敬神敬疲惫了 180
第六章 风水实践:“事生事死”的努力 189
一、死亡观念与丧葬仪式 190
个案1:丧葬 194
二、对理想风水的追求 199
个案2:风水操演 202
三、在乡间“走艺”的阴阳 205
个案3:“复兴山潮明寺”庙会 205
个案4:杨阴阳 207
四、巫术 210
五、符咒 215
第七章 祖先崇拜:时空变迁和意义稀释 221
一、规程 222
二、家祭、墓祭、“烧官纸”与路祭 224
三、时空格局及变迁 228
四、“敬宗收族”的文化残符 232
第八章 方言土语:从丰富的叙述到单一的陷落 239
一、方言本字求证/24 245
二、作为一种方法的口述及口述史的学术价值 245
三、新“巴别之乱” 249
四、方言特点及调值表 253
第九章 教育文化:权力不对位和自组织乏力 255
一、遗弃之罪 257
个案1:民办教师 258
个案2:代课老师 261
个案3:留守儿童 265
二、文化站的命运 268
三、戏班子的衰亡 271
个案4:戏班子的末路 273
个案5:社火的兴衰 276
四、传统的丧失抑或“内部殖民”的强化 277
外篇 大灾难:地方性事件的超地方影响 287
第十章 山走了:民国九年大地震 287
一、摇摆歌 288
二、山走了 291
三、灾难记忆 296
个案1:吴氏记忆 299
个案2:张氏记忆 300
四、“后汶川地震”问题:行动的悖反逻辑 302
个案3:村民 305
个案4:乡村干部 309
后记:学科方法、内在逻辑和本土资源 316
附录1生老病死的“白银”——李沛峰纪录片《白银》观后 337
附录2乡土最后的悲壮斗士——胡学文小说《向阳坡》读后 345
附录3返乡疗病当代艺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出路——靳勒和他的石节子村行动的现代性隐喻 353
主要参考文献 361
致谢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