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秀琴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010187204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重点探讨了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⑴缘起与形成:探索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哲学认识论框架与政治社会学方法;(2)传播与流变:追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正统”(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解)、“传统”(前苏联官方教科书体系的理解)、“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中国模式”的解读;(3)历史与现实: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背后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意义。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力图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全面和历史的理解的条件下,对意识形态介入现实的方式和作为克服社会冲突之手段的本质及其积极功能界限做出说明,以理论自身的力量来有力抵制“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论”和“泛化论”等种种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重建提供基础理论资源和学理支撑。

序一&陈先达 1

序二&[英]戴维·麦克莱伦 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 1

第一节 由来: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 2

一、马克思论意识形态:以“1859年序言”为视角的一个分析 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意识形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17

三、恩格斯论意识形态:基于晚年历史唯物主义通信的考察 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三域——概念、理论与实践 25

一、论区分“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之必要性 25

二、意识形态诸论:上层建筑说、虚假意识说、阶级意识说和文化载体说 28

三、从理论到实践:作为实践理性的意识形态 32

第二章 最初在欧洲的传播:第二国际理论家的阐释 36

第一节 在德国:以梅林和考茨基等人为例 37

一、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 37

二、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46

第二节 在俄国:普列汉诺夫的贡献 67

一、意识形态是社会关系的历史反映 67

二、意识形态历史中的自然与地理环境因素 72

三、社会心理是基础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间的中介环节 75

第三节 在其他欧洲国家:以拉布里奥拉和拉法格为例 80

一、意大利的拉布里奥拉:意识形态是复杂历史综合体的一部分 80

二、法国的拉法格:意识形态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 82

第三章 20世纪在苏联东欧的传播、理解及其意义 89

第一节 列宁的思想贡献 90

一、阶级意识说的强调:批判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 90

二、上层建筑说的发展:凸显“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95

第二节 苏联教科书体系的阐释 103

一、导论 104

二、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教科书体系之争及其最终成型 110

三、20世纪中后期苏联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132

第三节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141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阐释:以弗兰尼茨基、彼得洛维奇和马尔科维奇为例 142

二、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阐释:以克拉科夫斯基和沙夫为例 154

三、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式阐释 159

第四章 20世纪以来在欧美的传播与阐释 166

第一节 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人本主义阐释 167

一、西马早期创始人的理解:以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为例 167

二、人本主义学派的发展:以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潮为例 183

三、人本主义学派的繁荣:法兰克福学派的阐释 212

第二节 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科学主义阐释 239

一、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239

二、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50

第三节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诸思潮的理解:以英美学派为例 254

一、理论资源的梳理:意识形态论的马克思主义谱系及其演化 256

二、研究主题的转向:文化主题的凸显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流变 267

三、分析范式的转换:总体——辩证法的弘扬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 277

第五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284

第一节 1919—1949: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85

一、缘起:唯物史观的译介性传入 285

二、理解:教科书式的书写方式 290

三、发展:中国化路径的同步开启 294

第二节 1949—1979: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新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300

一、“领袖体”及其解读 301

二、“教科书体”及其中国化 306

三、“编译体”及其贡献 314

第三节 1979年以来: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29

一、教科书体系的新探索 329

二、编译体的新修订 337

三、学界的理论贡献 344

参考文献 352

后记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