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 选题背景 1
(一)现实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二 研究意义 8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
(一)研究思路 12
(二)研究方法 13
四 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13
(一)研究内容 13
(二)研究重点 18
(三)研究难点 19
五 创新之处 19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与演进的依据 2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与演进的理论依据 21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 21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论 24
(三)马克思主义的系统与要素论 26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与演进的历史依据 29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29
(二)延安时期边区建设的历史借鉴 33
(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40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与演进的现实依据 42
(一)时代特征 42
(二)国情特点 46
第三章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先行探索 49
一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构想 49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50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策 54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建设 59
二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认识与实践 62
(一)经济建设: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和任务 62
(二)政治建设:发扬人民民主 68
(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75
三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经验与教训 81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81
(二)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问题 84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85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历史演进的轨迹 88
一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总体布局问题的提出(1978—1991) 88
(一)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89
(二)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93
二 “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建(1991—2006) 95
(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 95
(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96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99
(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02
三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拓展(2006—2012) 105
(一)“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 105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07
(三)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3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17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0
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完善(2012年至今) 123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 123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效推进城镇化建设 125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29
(四)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34
(五)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38
(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 142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历史演进的规律及其内在逻辑 147
一 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将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 147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47
(二)经济建设始终是总体布局的主要矛盾 149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151
二 总体布局的构成要素与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152
(一)总体布局的构成要素与结构呈“多元化”趋势的主观原因 152
(二)总体布局构成要素与结构呈“多元化”趋势的客观原因 155
三 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58
四 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 161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根本观点 161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 162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 163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关系 164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历史演进的经验与启示 167
一 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167
(一)坚持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67
(二)坚持和贯彻“与时俱进” 170
(三)科学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 172
二 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始终立足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173
三 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176
(一)加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76
(二)加强经济建设的现实路径 178
四 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181
(一)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主体性的科学含义 181
(二)人民群众主体性建构的途径 182
五 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始终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教育 185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 185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教育的主要途径 187
结束语 191
参考文献 195
后记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