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一、本卷研究的学术基础 1
二、五代十国时期行政区划单位与层级概说 6
三、本卷研究的基本框架 8
四、本卷的撰写凡例 9
五、本卷所附政区图组编绘体例 12
第一编 五代十国时期政区沿革概述 17
上篇 五代辖境政区沿革概述 17
第一章 后梁[附:岐王、燕王(燕国;含卢龙)、赵王、北平王、定难、归义(含西汉金山国)] 17
第一节 东都留守(附:崇德军)、宋州宣武军、滑州宣义军、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青州平卢军、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匡国军)诸节度使 22
第二节 西都留守、陕州镇国军(保义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度使 28
第三节 大安府永平军(佑国军)、同州忠武军(匡国军)、华州感化军、鄜州保大军、延州保塞军(忠义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附:耀州义胜军(崇州静胜军)节度使、邠州静难军节度使] 30
第四节 河中府护国军节度使[附:晋州定昌军(建宁军)节度使、潞州匡义军节度使] 34
第五节 荆南、山南东道(襄州)、邓州宣化军、安州宣威军诸节度使 36
第六节 魏州天雄军(附:相州昭德军)、邢州保义军、镇州武顺军、定州义武军、沧州义昌军诸节度使 39
附:岐王 43
燕王(燕国;含卢龙) 49
赵王 52
北平王 53
定难 54
归义(含西汉金山国) 55
第二章 后唐(晋王) 57
第一节 汴州宣武军(东都留守)、宋州归德军(宣武军)、滑州义成军(宣义军)(附:郑州)、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青州平卢军、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匡国军)诸节度使 61
第二节 东都(洛京)留守、陕州保义军(镇国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度使 69
第三节 西京留守(大安府永平军)、耀州顺义军(崇州静胜军)(附:耀州)、同州匡国军(忠武军)、华州镇国军(感化军)、邠州静难军、鄜州保大军、延州彰武军(忠义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 71
第四节 山南东道(襄州)、邓州威胜军(宣化军)、安州安远军(宣威军)诸节度使 76
第五节 北京(西京、北都)留守(太原府河东)、潞州安义军(昭义军)、河中府护国军、晋州建雄军、云州大同军、应州彰国军、朔州振武军诸节度使[附:丰州天德军都团练防御使(节度使)] 78
第六节 兴唐府(魏州)天雄军[东京(邺都)留守]、邢州安国军、镇州成德军(北都留守)、定州义武军、沧州横海军、幽州卢龙、新州威塞军诸节度使 85
第七节 凤翔节度使、泾州彰义军节度使 94
第八节 剑南西川、剑南东川、遂州武信军、夔州宁江军(附:夔州、忠州、万州、云安监)、山南西道(附:凤州)、利州昭武军、阆州保宁军、洋州武定军、凤州武兴军、秦州雄武军、黔州武泰军诸节度使 96
附:潭州武安军、朗州武贞军(武平军)、桂州静江军诸节度使 107
第三章 后晋 112
第一节 汴州宣武军(东京留守)(附:郑州)、宋州归德军、滑州义成军、郓州天平军(附:曹州威信军)、兖州泰宁军、青州平卢军(附:青州、登州、莱州、淄州)、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附:陈州镇安军)诸节度使 116
第二节 东都(西京)留守、陕州保义军节度使、孟州河阳军节度使 122
第三节 西京留守(京兆府晋昌军)(附:金州怀德军、耀州)、同州匡国军、华州镇国军、邠州静难军、鄜州保大军、延州彰武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 124
第四节 山南东道(襄州)(附:复州、襄州)、邓州威胜军、安州安远军(附:安州)诸节度使 128
第五节 北京留守、潞州昭义军、河中府护国军、晋州建雄军、云州大同军、应州彰国军、朔州振武军诸节度使 131
第六节 兴唐府(广晋府)天雄军(邺都留守)(附:贝州永清军、相州彰德军、澶州镇宁军)、邢州安国军、镇州成德军(恒州顺国军)、定州义武军、沧州横海军、幽州卢龙、新州威塞军诸节度使 136
第七节 凤翔、泾州彰义军、秦州雄武军诸节度使(附:凤州) 143
第四章 后汉 146
第一节 东京留守(附:郑州)、宋州归德军、滑州义成军、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青州平卢军、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诸节度使 147
第二节 西京留守、陕州保义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度使 154
第三节 京兆府永兴军(晋昌军)(附:耀州)、同州匡国军、华州镇国军、邠州静难军、鄜州保大军、延州彰武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 156
第四节 山南东道(襄州)、邓州威胜军、安州安远军诸节度使 159
第五节 北京留守、府州永安军(附:府州、胜州)、潞州昭义军、河中府护国军、晋州建雄军诸节度使 161
第六节 大名府(广晋府)天雄军、贝州永清军、相州彰德军、澶州镇宁军、邢州安国军、镇州成德军、定州义武军、沧州横海军诸节度使 165
第七节 凤翔节度使、泾州彰义军节度使 170
第五章 后周 172
第一节 东京留守(附:郑州)、宋州归德军、滑州义成军、郓州天平军(附:滨州)、曹州彰信军、兖州泰宁军(附:兖州、沂州、密州)、青州平卢军、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陈州镇安军诸节度使 176
第二节 西京留守、陕州保义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度使 183
第三节 京兆府永兴军(附:耀州)、同州匡国军(附:同州)、华州镇国军(附:华州)、邠州静难军、鄜州保大军、延州彰武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 184
第四节 山南东道(襄州)节度使、邓州武胜军(威胜军)节度使(附:安州安远军节度使、安州、申州、蕲州、黄州、汉阳军) 189
第五节 府州永安军(附:府州、胜州)、潞州昭义军、河中府护国军、晋州建雄军诸节度使(附:代州静塞军节度使、汾州宁化军节度使) 191
第六节 大名府天雄军(邺都留守)(附:贝州永清军)、相州彰德军、澶州镇宁军、邢州安国军、镇州成德军、定州义武军、沧州横海军诸节度使(附:莫州、瀛州、雄州、霸州) 195
第七节 凤翔、泾州彰义军、秦州雄武军诸节度使 200
第八节 扬州淮南、寿州忠正军、庐州保信军诸节度使 203
下篇 十国辖境政区沿革概述 207
第六章 前蜀 207
第一节 直隶地区、梓州武德军(剑南东川、梓州天贞军)节度使、遂州武信军节度使、雅州永平军节度使 208
第二节 金州雄武军(附:巴渠开都团练观察使)、夔州(暨忠州)镇江军、黔州(暨涪州)武泰军诸节度使 214
第三节 山南(兴元府天义军)、利州昭武军(利阆、利州都团练观察使)、洋州武定军、秦州天雄军、凤州武兴军诸节度使 217
第七章 后蜀 222
第一节 直隶地区、梓州武德军(剑南东川)节度使、遂州武信军节度使、雅州永平军节度使 223
第二节 夔州宁江军节度使、黔州武泰军节度使 228
第三节 山南、利州昭武军、阆州保宁军、源州武定军、凤州(凤州威武军)、秦州雄武军诸节度使[附:凤翔(岐阳军)节度使、果州永宁军节度使] 230
第八章 南平(荆南) 235
荆南节度使 236
第九章 楚国(楚王)(附:武贞、宁远、湖南) 240
第一节 潭州(长沙府)武安军节度使、朗州永顺军(武贞军、武顺军、武平军)节度使[附:楚王(国)羁縻州] 243
第二节 桂州静江军节度使、容州宁远军节度使 248
附:武贞 253
宁远 253
湖南 255
第十章 吴国(吴王)(附:江西、百胜) 259
第一节 直隶地区(扬州淮南节度使)(附:泗州静淮军节度使)、寿州(暨濠州)清淮军节度使、庐州德胜军节度使(庐州都团练观察使) 260
第二节 金陵府(昇州、江宁府)(暨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宣州宁国军节度使(附:宣州都团练观察使) 265
第三节 鄂州武昌军节度使(鄂岳都团练观察使) 267
第四节 洪州镇南军、抚州昭武军、江州奉化军、虔州百胜军诸节度使 268
附:江西、百胜 270
第十一章 南唐(附:清源) 273
第一节 直隶地区一、寿州清淮军节度使、濠州观察使(濠州定远军节度使)、庐州德胜军节度使、舒州永泰军节度使 276
第二节 直隶地区二、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宣州宁国军节度使、池州康化军节度使 281
第三节 鄂州武昌军节度使 283
第四节 洪州镇南军(直隶地区三)、抚州昭武军、江州奉化军、饶州安化军(永平军)、虔州百胜军诸节度使 284
第五节 潭州武安军节度使、建州永安军(忠义军)节度使(附: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朗州武平军节度使) 287
附:清源 291
第十二章 吴越 292
第一节 杭州镇海军、苏州中吴军、湖州宣德军诸节度使 294
第二节 越州镇东军、温州静海军、婺州武胜军、福州彰武军(威武军)诸节度使 297
第十三章 闽国(闽王)(含威武;附:殷国) 300
第一节 直隶地区(福州威武军节度使) 302
第二节 建州镇武军(镇安军)节度使 304
附:殷国 305
第十四章 南汉(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附:邕管、新州、高州、静海) 306
第一节 直隶地区(广州清海军节度使暨琼州管内招讨游奕使)、祯州节度使、韶州雄武军节度使(附:齐昌府兴宁军节度使) 310
第二节 容州宁远军节度使、邕州建武军节度使(附:桂州静江军节度使) 316
第三节 交州刺史 321
附:邕管(岭南西道节度使) 323
新州 324
高州 324
静海 325
第十五章 北汉 327
第一节 直隶地区 329
第二节 雁门节度使、汾州节度使 330
第二编 五代十国辖境政区考证 335
上篇 北方政权辖境政区沿革 335
第一章 后梁(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辖境政区沿革(上) 335
第一节 东都(东京)留守(汴州宣武军节度使)(附:崇德军) 335
第二节 宋州宣武军(归德军)节度使 341
第三节 滑州宣义军(义成军)节度使(含郑州) 346
第四节 郓州天平军节度使[附:曹州威信军(彰信军)节度使、滨州] 350
第五节 兖州泰宁军节度使(含兖州、沂州、密州) 357
第六节 青州平卢军节度使(含青州、登州、莱州、淄州) 361
第七节 徐州武宁军节度使 364
第八节 许州匡国军(忠武军)节度使(附:陈州镇安军节度使) 366
第九节 西都(洛京、东都、西京)留守 371
第十节 陕州镇国军(保义军)节度使 377
第十一节 孟州河阳节度使 380
第二章 后梁[承岐王(部分区域);暨晋王(部分区域)、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辖境政区沿革(下) 383
第一节 大安府(京兆府)永平军(佑国军、晋昌军、永兴军)节度使(西京留守) 383
第二节 崇州(耀州)静胜军(义胜军、顺义军)节度使(含耀州) 389
第三节 同州忠武军(匡国军)节度使(含同州) 392
第四节 华州感化军(镇国军)节度使(含华州) 396
第五节 邠州静难军节度使 399
第六节 鄜州保大军节度使 405
第七节 延州忠义军(保塞军、彰武军)节度使 408
第八节 灵州朔方节度使 410
第九节 河中府护国军节度使 415
第十节 晋州建宁军(定昌军、建雄军)节度使 418
第十一节 山南东道(襄州)节度使(含复州、襄州) 420
第十二节 邓州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节度使 425
第十三节 安州宣威军(安远军)节度使(含安州、申州;附:汉阳军) 430
第三章 晋王[暨后梁(部分区域)、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附:北汉]辖境政区沿革(上) 433
第一节 太原府河东节度使[西京(北都、北京)留守][附:代州静塞军节度使、汾州宁化军节度使、府州永安军节度使(含府州、胜州)] 433
附:北汉 449
第二节 潞州昭义军(安义军、匡义军)节度使 453
第三节 云州大同军节度使(附:应州彰国军节度使) 458
第四节 朔州振武军节度使 463
第五节 丰州天德军节度使(都团练防御使) 468
第四章 晋王[承后梁(部分区域)、卢龙(暨燕王、燕国)、赵王、北平王;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辖境政区沿革(下) 472
第一节 魏州[兴唐府(广晋府、大名府)]天雄军节度使[东京(邺都)留守][含贝州永清军节度使;附:相州昭德军(彰德军)节度使(含澶州镇宁军节度使)] 472
第二节 邢州安国军(保义军)节度使 487
第三节 镇州(真定府、恒州)成德军(武顺军、顺国军)节度使[北都(中京)留守] 489
第四节 定州义武军节度使 497
第五节 沧州横海军(义昌军、顺化军)节度使 503
第六节 幽州卢龙节度使(含新州威塞军节度使、莫州、瀛州;附:雄州、霸州) 508
第五章 岐王[暨后唐、后晋、后汉(部分区域:暨后蜀)、后周]、定难、归义(承西汉金山国)辖境政区沿革 527
第一节 凤翔(岐阳军)节度使(附:陇州保胜军节度使) 527
第二节 乾州威胜军节度使 533
第三节 泾州彰义军节度使 534
第四节 夏州定难军节度使 538
第五节 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暨西汉金山国) 543
下篇 南方政权辖境政区沿革 551
第六章 前蜀[承岐王(部分区域);暨后唐、后蜀(部分区域:暨后晋、后周)]辖境政区沿革 551
第一节 直隶地区(剑南西川节度使) 551
第二节 梓州武德军(天贞军)节度使(剑南东川节度使) 561
第三节 遂州武信军节度使 567
第四节 雅州永平军节度使 571
第五节 金州雄武军节度使(含巴渠开都团练观察使、金州怀德军节度使、金州) 574
第六节 夔州(暨忠州)镇江军(含夔州宁江军)节度使(含夔州、忠州、万州、云安监) 579
第七节 山南(西道)(兴元府天义军)节度使 583
第八节 利州昭武军节度使(利阆节度使、利州都团练观察使)(附:阆州保宁军节度使、果州永宁军节度使) 588
第九节 洋(源)州武定军节度使 595
第十节 凤州武兴军节度使[含凤州(威武军)节度使、凤州] 597
第十一节 秦州天雄军(雄武军)节度使 601
第十二节 黔州(暨涪州)武泰军节度使 608
第七章 荆南(暨南平)、楚王(暨楚国、南唐、南汉、湖南)辖境政区沿革 611
第一节 荆南节度使 611
第二节 潭州(长沙府)武安军节度使 619
第三节 朗州永顺军(武贞军、武顺军、武平军)节度使 630
附:楚王(国)羁縻州 634
第四节 桂州静江军节度使 639
第八章 吴国[承吴王、江西、百胜;暨南唐(部分区域:暨后周)]辖境政区沿革 648
第一节 直隶地区(扬州淮南节度使)[含泗州静淮军节度使、濠州定远军节度使(濠州观察使)] 648
第二节 濠州(暨寿州)清淮军(忠正军)节度使 660
第三节 庐州德胜军(保信军)节度使(含庐州都团练观察使;附:舒州永泰军节度使) 664
第四节 金陵府(昇州、江宁府)(暨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含直隶地区) 668
第五节 宣州宁国军节度使(含宣州都团练观察使、池州康化军节度使) 674
第六节 鄂州武昌军节度使(鄂岳都团练观察使)(含蕲州、黄州) 677
第七节 洪州镇南军节度使(直隶地区)[含抚州昭武军节度使、江州奉化军节度使、饶州永平军(安化军)节度使] 681
第八节 虔州百胜军节度使 689
第九章 吴越、闽王(承威武;暨闽国、殷国、南唐、吴越、清源)辖境政区沿革 692
第一节 杭州镇海军节度使(含湖州宣德军节度使) 692
第二节 苏州中吴军节度使 700
第三节 越州镇东军节度使(含温州静海军节度使、婺州武胜军节度使) 702
第四节 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直隶地区)[含福州威武军(彰武军)节度使;附:建州镇安军(镇武军)节度使、建州永安军(忠义军)节度使、泉州清源军节度使] 709
第十章 南汉[承大彭王、南平王、南海王、大越;宁远、楚王(部分区域)]、静海[暨南汉(部分区域)]辖境政区沿革 722
第一节 直隶地区[广州清海军节度使暨琼州管内招讨游奕使(含齐昌府兴宁军节度使)]、祯州节度使、韶州雄武军节度使 722
第二节 容州宁远军节度使 737
第三节 邕州建武军节度使(岭南西道节度使) 744
第四节 静海军节度使暨安南都护府 748
附录 757
一、政区示意图 758
Ⅰ.总图 758
Ⅱ.区域图 758
二、政区沿革表 777
Ⅰ.五代十国方镇建置沿革表 777
Ⅱ.五代十国时期政区沿革表 835
Ⅲ.五代十国时期“军”建置沿革表 1110
主要参考文献 1117
后记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