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
第一章 考研政策介绍 1
第二章 中医综合变化 4
下篇 10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10
第一章 绪论 10
第二章 中医哲学基础 13
第三章 藏象 21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38
第五章 经络 43
第六章 体质 50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 52
第八章 病机 60
第九章 防治原则 76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82
第一章 绪论 82
第二章 望诊 84
第三章 闻诊 108
第四章 问诊 113
第五章 切诊 128
第六章 八纲辨证 136
第七章 病因辨证 142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144
第九章 脏腑辨证 148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 158
第三部分 中药学 164
第一章 中药学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164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66
第三章 药性理论 169
第四章 中药的配伍 172
第五章 各类药物总论 177
第六章 解表药 185
第七章 清热药 189
第八章 泻下药 196
第九章 祛风湿药 198
第十章 化湿药 201
第十一章 利水渗湿药 202
第十二章 温里药 205
第十三章 理气药 207
第十四章 消食药 209
第十五章 驱虫药 210
第十六章 止血药 211
第十七章 活血化瘀药 214
第十八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219
第十九章 安神药 223
第二十章 平肝息风药 225
第二十一章 开窍药 227
第二十二章 补益药 228
第二十三章 收涩药 237
第二十四章 涌吐药 240
第二十五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240
第二十六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242
第四部分 方剂学 243
第一章 绪论 243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244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246
第四章 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247
第五章 方剂的组成 247
第六章 方剂变化 248
第七章 剂型 248
第八章 各类方剂 250
第九章 解表剂 255
第十章 泻下剂 263
第十一章 和解剂 268
第十二章 清热剂 273
第十三章 祛暑剂 284
第十四章 温里剂 286
第十五章 表里双解剂 291
第十六章 补益剂 293
第十七章 安神剂 304
第十八章 开窍剂 307
第十九章 固涩剂 308
第二十章 理气剂 313
第二十一章 理血剂 319
第二十二章 治风剂 325
第二十三章 治燥剂 329
第二十四章 祛湿剂 333
第二十五章 祛痰剂 341
第二十六章 消导化积剂 346
第二十七章 驱虫剂 349
第二十八章 其他 350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 386
第一章 肺系疾病 386
第二章 心系疾病 398
第三章 脾胃系疾病 412
第四章 肝胆系疾病 429
第五章 肾系疾病 446
第六章 肢体经络病证 457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464
附录一 比较鉴别 483
附录二 病证的转化联系 496
附录三 医著论述 499
附录四 重要历史沿革 502
第六部分 针灸学 506
第一章 腧穴总论 506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510
第三章 刺灸法 534
第四章 针灸治疗 547
第七部分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585
第一章 医学职业素养 585
第二章 医患关系 588
第三章 临床伦理 594
第四章 卫生法律法规 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