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
一、中国近现代歌剧史的研究现状 2
二、研究的前提:“歌剧”的来历与歌剧、中国歌剧的定义 4
三、研究的关键:歌剧思维问题 16
四、歌剧思维的跨文化价值与意义 30
五、创造中国歌剧的艰难探索与歌剧的多种变体 39
六、归结于“中国歌剧” 50
上编 孕育期——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明清—1912年)概述 57
第一章 西方歌剧在清代中国的传播 59
第一节 歌剧进入中国前的世界格局 59
第二节 西方歌剧构成元素在中国的先期传播 73
第三节 1778年上演于清朝皇宫的歌剧《好姑娘》 82
第四节 禁海、禁教对歌剧本土化进程的影响 87
第五节 戏曲对歌剧本土化的排他力 89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西方歌剧在中国的传播 94
第一节 西方歌剧与澳门的关系 96
第二节 西方歌剧在上海的传播 101
小结 120
第三节 清末出洋中国人的西洋歌剧观 121
第四节 中国歌剧的雏形——梁启超学校剧 133
第五节 “学堂乐歌”、早期演剧与歌剧的本土化 145
小结 156
中编 中国歌剧的生成(1912—1937) 163
概述 163
第一章 “五四”运动前的“歌剧”改良说 166
第一节 “歌剧”改良前的中外背景 166
第二节 曾志态的戏曲歌剧化 171
第二章 外国歌剧的传播及对中国歌剧的影响 179
第一节 外侨在中国的歌剧活动 179
第二节 外国歌剧的深入传播对中国歌剧的影响 189
小结 218
第三章 西方歌剧文本的译介、宣传和歌剧理论的探求 220
第一节 张若谷的歌剧思维观 225
第二节 胡葵荪等人的译介与贡献 234
第四章 二十年代初见端倪的歌剧创作思维 239
第一节 黎锦晖的歌剧道路与创作成就 239
第二节 二十年代的其他儿童歌舞剧、歌剧创作 255
小结 259
第五章 三十年代中国歌剧的三种道路 261
第一节 旧戏歌剧化与《王昭君》的出现 261
第二节 “话剧加唱”——聂耳与“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296
第三节 音乐剧之路——陈歌辛的《西施》 314
小结 333
下编 发育期的中国歌剧(1937—1949) 339
概述 339
第一章 上海孤岛、国统区时期歌剧的多元化发展 348
第一节 上海孤岛时期的歌剧 348
小结 365
第二节 国统区歌剧的多元化发展 366
小结 436
第二章 沦陷区的歌剧状况 438
第一节 大陆沦陷区的歌剧创作 438
第二节 台湾“皇民化”歌剧与《阉鸡》 439
第三章 红色歌剧的道路和主要成就 443
第一节 苏区的歌剧 443
第二节 延安的歌剧道路和主要成就 446
第三节 后《白毛女》阶段的歌剧 494
小结 502
结语 504
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包含音乐剧)的历史特征 504
二、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遗存的历史问题 510
三、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517
附录一 中国歌剧大事记(清代至民国) 519
附录二 中西戏曲和歌剧的对比年表 533
附录三 人名表 538
附录四 本书谱例索引目录 553
附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 555
后记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