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1945年1月—1949年5月) 1
家庭情况和我的童年 1
入党和迎接抗战胜利前后 3
我的老师赵宪初 6
转校、转系——我的动荡的求学生活 12
我的第一位领导——吴学谦同志 15
二、在新社会中蹒跚曲折前行(1949年5月—1966年5月) 18
解放初的青年动员革命工作 18
“大鸣大放”的旁观者——逃过一劫 19
“大跃进”的“促退派”——“再”劫难逃 23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25
在规律问题上与王若水的商榷 31
加强“内控”和参加“四清”——“文革”被揪斗的前奏 38
三、经历“文革”折腾,从迷茫中逐渐醒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41
“三反”分子的加冕 41
在“五七”干校的改造 42
重当编辑的经历 45
四、从“评法批儒”转到揭批“四人帮”(1976年4月—1979年8月) 47
对古今桥梁的实地考察 47
对“四人帮”的集中揭批 49
五、形成“四人研写组”,为改革开放鼓与呼(1979年8月—1990年7月) 51
“四人研写组”形成的过程及其缘由 51
领导科学的创立 54
四人合作的方法和分工 61
六、参与咨询工作,为地区战略和上海发展献策(1982年3月—2010年10月) 63
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 63
世界博览会和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68
七、研究邓小平理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1992年9月—) 77
邓小平理论研究 7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 82
八、难忘长期兼职主编的两本杂志 88
《世界科学》(1928—2005年) 88
《上海理论》内刊(1988—1997年) 89
九、剖析个人治学特点 93
十、铭记对个人成长有重大帮助的5位长者 97
周克 98
洪泽 99
汪道涵 101
郭绍虞 102
郑成美 106
十一、不忘家庭作为后盾的支撑作用 108
十二、将思想之自由贯彻到人的生死观中 111
附录 113
附录一 纪念我的高祖夏同善 113
附录二 大事年表 121
附录三 著作目录 129
后记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