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毫”字新考探毫州商业文明起源&梁金辉 1
第一章 源远流长——毫州是中国商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1
第一节 真源南毫——毫州是南毫的所在地 1
一、毫字之源——毫字考辨 1
二、汤都南毫——南毫地理位置考 4
第二节 物华天宝——古代毫州的地理环境 10
一、地平壤厚——地理环境和战略地位 10
二、涡水汤汤——涡河是商文化的母亲河 13
第三节 千年毫商——毫州传承千载的商业活动 18
一、洪业肇基——先秦时期的毫州商业 18
二、道元烈烈——秦汉以降的毫州商业 25
第四节 铎巡中华——毫州商业思想和人物 34
一、哲人之思——老庄的商业思想 34
二、仰绍前徽——毫州名宦的商业思想 39
第二章 美酒之源——古代毫州引领中国酿酒业 41
第一节 始作酒醴——毫州是古代酿酒业的产生地之一 41
一、先秦流觞——先秦时期的毫州酒史 41
二、酒业煌煌——古井贡酒历史梗概 49
第二节 玉液无极——博大精深的古井贡酒文化 60
一、心希武烈——三曹与酒 60
二、华彝是传——六次进贡 68
第三章 养生之都——毫州自古便是中华药都 72
第一节 遥契曩徽——神医华佗与毫州中医药文化 72
一、华佗行医事略 72
二、麻沸散与五禽戏 74
三、华佗的医学精神 75
第二节 药材之都——明清以降毫州成为中华药都 76
一、毫州药材闻名海内 77
二、药商云集,药铺林立 79
三、成熟的中药材文化 81
第四章 通衢名城——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毫州城市商业 89
第一节 毫都沿革——毫州地理建置之沿革 89
第二节 宗教中心——唐宋时期毫州为天下十望府之一 93
第三节 皖北名京——明清时期毫州是南北商业和漕运的中转站 96
一、商铺比邻,市场繁荣 97
二、钱庄发达,汇通全国 98
三、水路交通便利,四方通衢 100
四、会馆林立,出现近代商会与实业 100
第五章 钟灵毓秀——彪炳史册的毫州商业人物 105
第一节 贞仰前徽——秦汉至魏晋的毫州商业人物 105
一、以商得国的商汤 105
二、不阿秽政的杨秉 108
三、并举农商的曹操 110
四、嗜酒如命的徐邈 112
五、豫州刺史夏侯亶 114
六、文韬武略的夏侯夔 115
第二节 斯崇斯歆——隋唐至宋元的毫州商业人物 116
一、淳淳循吏李元素 116
二、清廉忠贞的朱敬则 117
三、恤民重生的裴谞 119
四、专任盐铁的夏侯孜 121
五、政法简肃的姚崇 122
六、忧心时政的李绅 124
七、应变能臣富弼 126
八、熟谙政事的张傅 128
九、财政专家曹颖叔 129
十、鱼头参政鲁宗道 130
十一、术学皆通的晏殊 132
十二、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134
十三、发明家苏颂 135
十四、勤政爱民的曾巩 137
十五、乐酒好天的欧阳修 139
十六、执法严明的张信臣 141
十七、解民之忧的张允蹈 142
十八、贤良文学晁补之 142
十九、爱抚百姓的吕谦 144
二十、修筑毫州城的张柔 144
第三节 德昭往古——明清至近代的毫州商业人物 146
一、专治牡丹的薛凤翔 146
二、科学家宋应星 148
三、轻利恤民的孙国柱 149
四、仕毫最久的朱之琏 151
五、不讳过失的余光祖 151
六、敢于犯颜的朱扆 152
七、捐建山陕会馆的王壁 153
八、除暴安良的李炳涛 154
九、修撰州志的宗能征 155
十、承庆堂创始人李泓德 156
十一、精通武略的李承先 158
十二、编纂县志的刘治堂 160
十三、办理实业的汪箎 160
十四、儒学会长程训耕 161
十五、安徽省长高世读 163
十六、推行现代教育的李琴舟 163
第六章 英哲沉思——影响域内的毫州商业思想源流 166
第一节 象形于水——老子的商业思想 166
一、老子对于商业的一般认识 166
二、提倡节俭、道法自然的商业观念 168
三、象形于水、主张平均的财富观 169
第二节 贵身重命——庄子的商业思想 171
一、庄子对于商业的一般认识 171
二、主张节俭、与人均享的消费观念 174
三、轻视财货,贵身重生的财富观 175
第三节 取利以法——管仲的商业思想 177
一、重视发展商业以补国家民用的商业思想 177
二、国家积极调控、垄断重要生产资料的商业思想 179
三、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市场的商业思想 180
第四节 本末互补——曹操的商业思想 182
一、以农为本、农商互补的商业思想 182
二、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消费观念 183
第五节 农商并举——宋应星的商业思想 185
一、通商惠民、重视物资生产的商业思想 186
二、以物为财、反对高利贷的货币思想 187
三、改革盐政、依靠市场的调控思想 188
第六节 革新除弊——汪箎的商业思想 189
一、提倡实业、农商并举的商业思想 189
二、革除陋俗、严禁烟赌的商业思想 191
第七节 吾土吾民——毫州商业习俗 192
附 录 毫州旧城图 197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