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冷凝传热分类 1
1.2 强化冷凝传热原理和方法 2
1.3 表面改性强化冷凝技术 3
1.4 表面异形化强化冷凝技术 5
1.4.1 水平管外 5
1.4.2 竖直管外 7
1.4.3 水平管内 8
1.5 强化冷凝的其他技术 10
1.5.1 强化滴状冷凝技术 10
1.5.2 强化膜状冷凝技术 11
1.5.3 主动强化技术 12
第2章 促进滴状冷凝的表面强化方法 14
2.1 表面复合渗镀强化冷凝技术 14
2.1.1 纳米SiO2颗粒复合化学镀层制备方法 14
2.1.2 Ni-P-纳米SiO2化学复合镀层的表面能 15
2.1.3 强化传热的效果及机理 17
2.2 表面纳米晶化强化冷凝技术 24
2.2.1 制备方法及表面结构 25
2.2.2 表面润湿性变化 33
2.2.3 强化传热的效果及机理 35
2.3 表面微纳结构修饰强化冷凝技术 45
2.3.1 制备方法及表面结构 45
2.3.2 表面润湿性变化 46
2.3.3 强化传热的效果及机理 47
第3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竖壁平板表面通用冷凝传热模型 65
3.1 概述 65
3.2 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的建立 65
3.2.1 滴状区冷凝传热模型 65
3.2.2 膜状区冷凝传热模型 77
3.2.3 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 82
3.3 传热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82
3.3.1 滴状区影响因素分析 83
3.3.2 滴膜交界区域及膜状区影响因素分析 86
3.4 模型值与文献及实验数据比较 86
3.4.1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与实验值对比分析 86
3.4.2 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与实验值对比分析 89
第4章 螺旋形变管强化冷凝传热特性 90
4.1 概述 90
4.2 螺旋形变管管外蒸气冷凝传热模型 91
4.2.1 螺旋形变管管外蒸气冷凝传热理论模型的建立 91
4.2.2 螺旋形变管外蒸气冷凝传热特性理论分析 98
4.3 螺旋形变管管外蒸汽冷凝传热特性 109
4.3.1 实验装置与方法 109
4.3.2 螺旋形变管管外蒸汽冷凝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113
第5章 纵槽管强化冷凝传热特性 119
5.1 概述 119
5.2 纵槽管表面膜状冷凝成膜规律 119
5.2.1 纵槽管管外冷凝传热模型 120
5.2.2 模型验证及讨论 129
5.3 纵槽管表面膜状冷凝分区模型传热分析 137
5.3.1 纵槽管表面膜状冷凝分区模型理论 137
5.3.2 分区模型法传热计算 140
5.3.3 分区模型理论验证及分析 145
5.4 槽型结构优化 152
5.4.1 槽形选择的基本原则 152
5.4.2 槽排液能力计算及槽形的初步选择 153
5.4.3 U形槽的选型设计 155
5.4.4 U形槽四区模型理论及求解 155
5.4.5 U形槽结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规律研究及参数优化 159
5.4.6 U形槽与V形槽性能对比 165
5.4.7 垂直纵槽管强化膜状冷凝传热实验 167
第6章 内波外螺纹管管内冷凝强化性能及不凝气体的影响研究 172
6.1 概述 172
6.2 内波外螺纹管传热特性的间接测量法及实验系统 172
6.2.1 实验系统与流程 172
6.2.2 内波外螺纹管结构参数 174
6.2.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175
6.2.4 间接法测量管内传热性能的准确性验证 178
6.3 内波外螺纹管管内冷凝强化性能 180
6.3.1 传热系数的强化 180
6.3.2 流阻特性研究 183
6.3.3 综合性能评价 185
6.4 不凝气对内波外螺纹管管内冷凝特性的影响研究 185
6.4.1 混合气进口条件的影响 185
6.4.2 内波外螺纹管结构参数对冷凝的影响 187
6.4.3 混合蒸气在水平光管和内波外螺纹管内冷凝的对比分析 189
6.5 内波外螺纹管内混合气冷凝的传热分析 192
6.5.1 传热特性轴向分布规律 192
6.5.2 强化混合蒸气冷凝的机理探讨 195
参考文献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