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概述 3
第二章 中国二十世纪社会革命与文学发展 11
第三章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18
第四章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26
第二篇 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 39
第一章 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发展概述 41
第一节 二十世纪新诗的现实主义潮流 41
第二节 二十世纪新诗的浪漫主义潮流 44
第三节 二十世纪新诗的现代主义潮流 46
第二章 新诗的奠基 49
第一节 “诗界革命”概述 49
第二节 新诗拓荒者——胡适 51
第三节 新诗奠基者——郭沫若 52
第四节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 53
第五节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冯至 54
第六节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 56
第七节 中国诗歌会诗人——蒲风 59
第三章 新诗的拓展 61
第一节 三十至四十年代诗歌发展概述 61
第二节 伟大时代的歌手——艾青 63
第三节 农民诗人——臧克家、田间 65
第四节 新型叙事诗人——李季 67
第五节 七月诗派的特色及其成就 68
第六节 九叶诗派的特色及其成就 71
第四章 建国初期的诗歌 75
第一节 老诗人的新作 76
一、郭沫若 76
二、胡风 76
三、臧克家 76
四、田间 77
五、徐迟 77
六、冯至 78
七、何其芳 78
第二节 新诗人的成长 78
一、战火中涌现的诗人——未央、张永枚 79
二、西南边陲的军旅诗人——公刘、白桦 79
三、蜀中诗人——雁翼、梁上泉、傅仇 80
四、和平建设时期的歌手——邵燕祥、张志民 82
五、苏皖诗人——严阵、沙白 83
第三节 杰出的政治抒情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84
第四节 优秀的抒情诗人——闻捷、李瑛 87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诗歌 89
第六节 天安门诗歌 91
第五章 新时期诗歌 92
第一节 新诗的复苏——李瑛、雷抒雁、骆耕野、张学梦 92
第二节 归来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 95
第三节 朦胧诗人——舒婷、顾城、北岛、杨炼、江河 99
第四节 新边塞诗人——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 103
第五节 八十年代后的诗潮与代表诗人 105
一、后朦胧诗人——海子、骆一禾 105
二、知识分子写作——西川、王家新 107
三、第三代诗人——韩东、于坚、李亚伟 108
四、女性写作——翟永明 110
第六节 二十世纪的新古体诗 111
一、毛泽东 111
二、陈毅 112
三、柳亚子 113
四、赵朴初 114
第三篇 中国二十世纪小说发展史 115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概观 117
第二章 中国小说的新里程碑 125
第一节 小说功能观念的嬗变与鲁迅小说标示的方向 125
第二节 郁达夫的个人化小说 127
第三章 1920—1940年的小说洪流 129
第一节 小说创作概况 129
第二节 茅盾、老舍、巴金的小说创作 133
第三节 沈从文的小说追求 140
第四章 1940年代:现实主义河流的狭窄化 144
第一节 国统区和沦陷区小说创作的低谷 144
第二节 解放区的通俗化小说 148
第五章 1950—1978年的小说流向 152
第六章 新时期小说大潮 159
第一节 现实主义思潮与小说家群落 159
一、反思当代历史的作家群 159
(一)涌出地面的思想潜流:刘心武、卢新华、靳凡、礼平等人的小说 159
(二)流放归来后的沉思:王蒙、张贤亮、李国文等人的小说 164
二、乡土小说家群 187
(一)农民的伤痕:高晓声、古华等人的小说 187
(二)政治寓言:朱晓平、张炜、柳建伟、陈忠实等人的家族小说 192
(三)变革记录:贾平凹、路遥等人的乡土小说 199
(四)品味农民:李锐、莫言、高建群等人的乡土小说 201
三、知青小说家群 205
(一)回忆知青生活:梁晓声、老鬼、邓贤等人的小说 206
(二)“我”记忆中的“人民”: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等人的小说 212
(三)建设兵团世相:陆天明、董立勃的小说 221
四、蒋子龙等描写中国第一波变革的小说家群 223
五、女性小说家群 225
(一)知识女性的心灵史:张洁、张抗抗等人的小说 226
(二)平民女子的命运咏叹:王安忆、铁凝等人的小说 232
六、都市小说家群 235
(一)市井风情:汪曾祺、邓友梅、林希、冯骥才、刘恒等人的小说 236
(二)另类作家王朔 242
七、军旅小说家群 243
第二节 探索小说写法的作家们 247
第七章 九十年代的小说新变局 255
第一节 社会变化与文学演变 255
第二节 官场小说的兴起 257
第三节 历史小说的繁盛 262
第四节 写实小说的新潮头 269
第五节 另类作家王小波、陈染 281
第六节 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的成熟 284
第八章 编辑与评论 291
第二卷第四篇 中国二十世纪散文发展史 295
第一章 中国二十世纪散文发展概述 297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期待 303
第一节 晚清散文的文化基点 303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报章体 306
第三节 辛亥时期的革命文体 308
第四节 南社: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310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崛起 313
第一节 鲁迅:现代散文的奠基者 313
一、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的旗手 313
二、鲁迅的杂文 315
三、鲁迅的散文 315
第二节 周作人:名士情怀及隐逸风格 317
第三节 流派纷呈的散文态势 318
一、朱自清等人的写实主义作品 319
二、郁达夫等人的浪漫主义写作 321
三、以冰心为代表的女性写作 325
第四节 左联时期的多元并进 326
一、左翼文学 326
二、京派散文 328
三、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 329
第五节 沦陷区和上海“孤岛”的散文 330
一、沦陷区的散文创作 330
二、上海的散文创作 332
第六节 “国统区”和“大后方”的作家群 335
第七节 解放区的散文新风气 337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曲折发展 341
第一节 朝鲜战地散文和农村乡土散文 341
一、朝鲜战地散文 341
二、社会建设散文 342
三、农村乡土散文 343
第二节 酿造生活的作家 344
第三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346
第四节 对社会矛盾的多层探索 349
第五章 新时期散文的突破发展 351
第一节 巴金的《随想录》及其冲击波 351
第二节 由“说真话”到“写人生” 353
第三节 民族文化精神的探求 356
第四节 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的学者情怀 358
第五节 地域和乡土散文的多样风致 360
第六节 女性心灵的广阔天地 362
第七节 散文研究的多方开拓 366
第五篇 中国二十世纪报告文学发展史 367
第一章 中国二十世纪报告文学概述 369
第一节 中国报告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369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380
一、主要成就 380
二、存在的问题 385
第三节 中国报告文学的渊源 387
第二章 中国报告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391
第一节 梁启超等的报告文学 392
一、叙写人生经历 392
二、反映社会重大事件 393
三、报道社会事件与人物的观感 395
第二节 茅盾、朱自清、谢冰莹等的报告文学 395
一、报告政治运动 395
二、反映社会变革 396
第三章 报告文学的繁荣 398
第一节 阿英、茅盾等的报告文学 399
一、早期的报告文学作品汇编 399
二、茅盾对报告文学的奉献 400
三、人物报告 401
第二节 报告文学趋向成熟——夏衍、宋之的、萧乾等的报告文学 401
一、夏衍的丰碑 401
二、宋之的的创新 402
三、萧乾的花环 403
第三节 报告文学的繁荣——邹韬奋、范长江、丘东平等的报告文学 404
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激烈鏖战的时代风云扩大了报告文学的视野 404
二、报告文学追寻着红军的足迹在进步 405
三、报告文学在谱写抗日战争军魂中发展 405
四、报告文学在为抗日战争英雄谱写赞美诗篇中走向繁荣 407
五、报告文学在揭露鞭笞民族败类的卖国罪恶中日趋丰富精彩 408
六、报告文学为抗日将领竖起了不倒的英烈丰碑 409
七、报告文学暴露日本强盗的侵略本性 410
八、报告文学揭示出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既合作又摩擦的斗争实况 410
第四节 评论家及代表作品 411
第四章 报告文学落潮期的跌宕前进 415
第一节 报告文学渐入低潮 416
一、周立波的“五反”报告文学 416
二、魏巍等的英雄报告文学 416
三、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418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沉寂 419
一、报告文学的总体萎靡 419
二、报告文学的几枝独秀 421
第三节 评论家及其代表作 422
第五章 报告文学的辉煌 425
第一节 转型期的报告文学 426
一、徐迟、陶斯亮的报告文学 426
二、黄宗英、陈祖芬的报告文学 428
三、理由的报告文学 430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春天 431
一、柯岩的报告文学 431
二、乔迈的报告文学 432
三、孟晓云的报告文学 433
四、《洪荒启示录》 433
第三节 报告文学的辉煌 434
一、战争题材报告文学 434
二、历史题材报告文学 434
三、反思民主与法制的报告文学 435
四、反映经济建设的报告文学 436
五、反映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 437
第四节 评论家及其作品 438
第六篇 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发展史 443
第一章 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概论 445
第一节 关于传记文学的独立文体地位 445
第二节 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三大阶段 447
一、中国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嬗变 448
二、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突破和发展 449
三、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马鞍形发展 450
第二章 中国传记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456
第一节 梁启超的传记文学 457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传记文学 458
一、蔡元培的传记文学 458
二、章炳麟的传记文学 459
三、陈去病的传记文学 459
四、徐自华的传记文学 460
第三章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突破和发展 461
第一节 五四以后的自传文学 461
一、冯玉祥的三部自传 463
二、胡适的自传 464
三、郭沫若的自传 464
四、郁达夫的自传和日记 465
五、瞿秋白《多余的话》 466
六、沈从文《从文自传》 466
七、谢冰莹《一个女兵的自传》 467
第二节 五四以后的他传创作 467
一、张默生的传记创作 467
二、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468
三、吴晗《朱元璋传》 469
四、吴其昌《梁启超传》 470
五、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470
第四章 建国初期传记文学的兴盛和衰落 471
第一节 建国初期传记文学的兴盛 471
一、溥仪《我的前半生》 472
二、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472
三、马可《冼星海传》 473
第二节 “文革”时期传记文学的衰落 473
一、彭德怀《彭德怀自述》 474
二、陈白尘《牛棚日记》 474
第五章 新时期传记文学的繁荣和拓展 475
第一节 新时期传记文学的大发展 475
一、新时期传记文学概论 475
二、新时期传记文学的理论建构 477
第二节 新时期政治人物传记 479
一、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479
二、逄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479
三、柯岩《永恒的魅力》 480
四、叶永烈的传记文学 480
五、王朝柱《开国领袖毛泽东》 481
六、权延赤的领袖传记文学 481
七、陈廷一的政治人物系列传记 482
八、东方鹤《张爱萍传》 482
九、铁竹伟《霜重色愈浓》 483
十、毛毛的邓小平传记 483
十一、张俊彪的军事英雄传记 484
十二、陈晋的领袖影视传记片 484
第三节 新时期作家、学人传记 485
一、茅盾《我走过的道路》 485
二、杨绛《干校六记》《我们仨》 486
三、刘白羽《大海》《心灵的历程》 486
四、韦君宜《思痛录》 487
五、张紫葛《心香泪酒祭吴宓》 487
六、许渊冲的回忆录 488
七、马仲扬、苏克尘《邹韬奋传记》 489
八、《往事并不如烟》 489
九、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 490
十、胡辛的女性传记文学 490
十一、韩石山《徐志摩传》 491
十二、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491
十三、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492
十四、黄昌勇《王实味传》 492
第四节 新时期艺术家、明星传记 492
一、袁世海的回忆录 493
二、廖静文《徐悲鸿一生》 493
三、新凤霞《我叫新凤霞》 494
四、石楠的艺术家传记 494
五、邓在军《屏前幕后》 494
六、赵忠祥《岁月随想》《岁月情缘》 495
七、陈祖德《超越自我》 495
八、聂卫平《围棋人生》 495
九、刘晓庆的几部自传 496
第五节 新时期科学家、企业家传记 496
一、魏根发、祁淑英《钱学森》 497
二、桑逢康《荣氏家族》 497
三、余德庄《世纪情结——侯光炯的人生道路》 498
四、张维《熊庆来传》 498
第六节 新时期中外历史人物传记 499
一、匡亚明《孔子评传》 499
二、陈贻焮《杜甫评传》 499
第七节 新时期普通百姓传记 500
结束语 501
第三卷第七篇 中国二十世纪戏剧文学发展史 503
第一章 概述: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艰难曲折历程 505
第一节 与时代大潮紧密合拍的戏剧思潮 505
一、戏剧思潮的特点和四个发展阶段 505
二、“戏曲改良”与“新剧革命” 507
三、“普罗戏剧” 508
四、“探索戏剧的探索” 510
第二节 话剧文学创作的诞生及民族化进程 511
一、话剧文学创作的诞生 511
二、话剧文学创作的民族化进程 512
三、话剧文学创作的珍贵成果 514
第三节 传统戏曲的时代调适及现代戏创作 514
一、旧戏营垒内部的戏曲改良 515
二、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推陈出新” 515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研究成果概要 517
一、戏剧史研究概要 517
二、戏剧批评概要 519
三、戏剧理论研究概要 520
第二章 世纪之初与五四运动前后的戏剧文学 522
第一节 改良戏曲创作及“时事新戏”编演 522
一、改良戏曲的创作 522
二、京剧及梆子的“时事新戏”编演 523
三、粤剧和滇剧的改良 524
第二节 早期话剧的兴衰与创作得失 525
一、早期话剧的兴起 525
二、“春柳派”新剧 526
三、“进化团派”新剧 526
第三节 五四“为人生”的戏剧及问题剧创作 527
一、五四“为人生”戏剧的精神特征 527
二、“为人生”的问题剧创作 528
三、熊佛西、郭沫若、丁西林等人的创作 529
第四节 地方戏兴盛与几大剧种代表作家 530
一、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兴盛 531
二、京剧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家 532
三、其他主要地方剧种的代表作家 533
第五节 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的早期创作 533
一、田汉的早期创作成就 534
二、欧阳予倩的早期创作成就 534
三、洪深的话剧创作与理论成就 534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创作高峰与抗战前后的戏剧文学 536
第一节 话剧文学创作的繁荣与成熟 536
一、话剧文学繁荣与成熟的背景 536
二、话剧文学繁荣与成熟的特征 537
第二节 话剧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539
一、抗战戏剧运动推动黄金时代到来 539
二、黄金时代的具体表现 540
三、陈白尘、宋之的、于伶、吴祖光等人的创作 542
第三节 曹禺、田汉、夏衍、李健吾等的代表作 543
一、曹禺的代表作 544
二、田汉的中期代表作 545
三、夏衍的代表作 545
四、李健吾的代表作 545
第四节 抗战时期大后方及其他戏曲创作活动 546
一、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后方的戏曲活动 546
二、京剧和几大地方戏的抗战戏曲创作 547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戏剧创作活动 548
一、苏区的“红色戏剧”创作 548
二、解放区戏剧创作及活动 549
三、延安文艺整风后的戏剧创作及活动 550
第四章 新中国前期的创作丰收与“文革”前后的转折 552
第一节 十七年话剧波折与老舍、田汉的当代成就 552
一、十七年戏剧的创作浪潮及特点 552
二、老舍的话剧创作成就 554
三、田汉戏剧创作的当代成就 556
第二节 新中国戏剧运动与戏曲文学的起伏 556
一、文艺政策变化与戏曲创作的起伏 556
二、传统戏改编的突出成就 558
三、现代戏、新歌剧及儿童剧创作的新收获 558
第三节 “文革”戏剧及后来关于“样板戏”的论争 560
一、“样板戏”的形成 560
二、“样板戏”的形式探索意义及启示 560
第四节 拨乱反正与社会问题剧的再兴 561
一、社会问题剧的再兴 561
二、社会问题剧的审美特点及局限 562
第五章 八十年代的创作辉煌与九十年代的困守 563
第一节 八十年代探索话剧及代表剧作家群 563
一、上海探索剧作家群的开拓 563
二、北京探索剧作家群的成就 564
三、探索带来的现实主义深化 565
四、其他剧作家群的创作 565
第二节 八十年代现代戏曲创作高峰及其代表剧种 567
一、京剧创作的丰收与突破 567
二、川剧创作的传承与出新 568
三、福建地方戏创作的复兴与活跃 568
四、戏曲“探索热”中的其他代表作品 570
第三节 九十年代话剧创作格局及代表作品 571
一、九十年代话剧创作格局 571
二、九十年代话剧代表作 572
三、九十年代话剧创作特点 573
第四节 九十年代戏曲创作格局及代表作品 574
一、部分地区保持了较好创作势头 575
二、九十年代戏曲代表作 576
第五节 “戏剧危机”与世纪反思 576
一、潜在的因素与广义的危机 577
二、戏剧现象上的“戏剧危机” 578
第八篇 中国二十世纪电影电视文学发展史 581
第一章 中国二十世纪电影电视文学概述 583
第一节 二十世纪电影文学概述 583
一、1913—1931:文明戏和鸳鸯蝴蝶派影响下的电影文学 583
二、1932—1949:苏联蒙太奇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类型片影响下的电影文学 585
三、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工农兵”为主导的电影文学 586
四、1966—1976: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电影文学 588
五、1977—1989:现实主义复苏与拓展中的电影文学 588
六、1990—2000:国家意志与市场需求双重影响下的多元化电影文学 589
第二节 二十世纪电视剧文学概述 590
一、1958—1966:初创阶段的电视剧文学 591
二、1967—1977:停滞阶段的电视剧文学 592
三、1978—1981:复苏阶段的电视剧文学 592
四、1982—1989:成长阶段的电视剧文学 592
五、1990—2000:成熟阶段的电视剧文学 594
第二章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文学 596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叶电影剧作的滥觞 596
第二节 二十年代“旧派”与“新派”的电影剧作 597
第三章 三十至四十年代电影文学 600
第一节 左翼时期电影创作 600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电影创作 604
第三节 战后新潮电影创作 606
第四章 五十至七十年代电影文学 610
第一节 十七年的电影文学 610
一、夏衍的电影文学理论及其剧本改编 610
二、革命战争题材电影文学 612
三、传记与历史题材电影文学 614
四、现代名著改编电影文学 615
五、当代名著改编电影文学 616
六、农村题材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学 617
第二节 “文革”十年及七十年代末的电影文学 619
一、“文革”时期的电影文学 619
二、七十年代末的电影文学 620
第三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电视剧文学 621
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直播剧 621
二、七十年代末的伤痕短剧 622
第五章 八十至九十年代末期的电影电视文学 623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电影文学 623
一、“伤痕与反思文学”的电影文学 623
二、现当代名著改编的电影文学 625
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文学 626
四、军事题材电影文学 627
五、农村题材电影文学 628
六、都市题材电影文学 629
七、探索片模式的电影文学 630
第二节 九十年代的电影文学 632
一、主旋律电影:传记片剧作 632
二、主旋律电影:战争片剧作 633
三、主旋律电影:时政片剧作 633
四、刘恒的剧本改编 634
五、冯小刚的贺岁片剧作 635
第三节 八十年代的电视剧文学 636
一、改革题材剧 636
二、伤痕题材剧 637
三、历史题材剧 638
四、传记体裁剧 639
五、古典名著改编剧 640
六、现代名著改编剧 641
第四节 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文学 643
一、室内剧 643
二、改革题材剧 644
三、家庭伦理题材剧 645
四、反思题材剧 646
五、反腐题材剧 647
六、军旅题材剧 648
七、公安题材剧 649
八、古典名著改编剧 650
九、现代名著改编剧 651
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 652
十一、宫廷题材剧 652
第九篇 结语 655
第一章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657
第二章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662
第三章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670
第四章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的主要缺失 675
后记 680
参考书目总索引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