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
第一章 通观境界变化,灾害性雾霾不仅是空气重污染,更是循环系统失能的严重症状 23
1京津冀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和气象条件的年际变化都不大,为什么2013年开始雾霾成灾?雾霾的复杂因果,很多方面超出我 24
北京重污染天数:2012年4天,2013年55天 24
污染物排放总量多年来都是逐年下降的总体趋势 25
焦点与困惑:境界的突然转变和雾霾的逆势骤增 26
本研究立题基点:区分和探索常态大气污染与灾害性雾霾这两种不同的境界 28
2重霾轻雾,难识雾霾。从见雾与霿,到见天气与地气,再到见水气循环系统,然后见境界、见根本、见规律、见法则,我们的认知由是而深化而提升 29
《尔雅》:天气下,地不应,曰霿;地气发,天不应,曰霧 29
“天气”概念的表面化和“地气”观念的历史文化失忆。回归本来,以地气与天气作为认识原点,我们的思维境界和认知结果,当可步入新天地 30
从雾与霿看天气与地气之应与不应,再看天地气水循环的四种气象境态:雨、霿、晴、雾 31
认知道路与思维深行:由雾霿而知天地气运及其规律,因不通而见循环系统及其法则 32
《黄帝内经》与《尔雅》合参通观,天气与地气相因互果的循环系统和不同境态便开始完整而清晰 33
3常态大气污染与灾害性雾霾为两种不同境界。观念决定行为,认知锁定境界 36
境界差别观是认识雾霾的基本观念意识。境界不同,存在与规律等都不同 36
两种境界之间的过渡状态,其发展演化趋势值得注意 38
“如果可以选择,你是想要北京的蓝天,还是想要河北人不挨冻?”——人们以为这是治理雾霾的两难困境,实际上恰恰是观念陷阱和思维锁定 39
4“蓝天计划”曾使北京空气质量连续14年逐年好转,为何一夜之间近乎于前功尽弃?关键在于整体境界及其转变 43
北京的“蓝天计划”期间即为常态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结果 43
要认识和根治雾霾,应该注重境界,注重循环系统,注重生态环境整体 44
2013年以前排放量比现在还大,为何基本没有严重雾霾?可见雾霾的真正原因不在污染物排放量,而在于天地循环系统之通塞境态 45
第二章 水气循环系统蕴藏雾霾生灭化变之奥秘,关要皆在自循环、 微循环、自净化 47
5历来都认为是风吹霾散,然而扩散不等于霾的灭消。霾之灭现在还是我们认知的盲区 48
水平扩散、垂直扩散和降水携带等等都是讲“气象扩散条件”,那么雾霾最终都“扩散”到了什么地方? 48
如果说只有排放与扩散而没有终归之灭消,过去几年几十年的累积排放,早已使地球无法居住——可见只讲扩散的观念于理不通 50
6为何北京8月平均风力最小却空气质量最好?平常时日也在不停排放为什么没有形成雾霾? 52
空气质量与平均风力之无法对应,说明我们实在不清楚大气污染物的内在降解机制 53
平常境界中深藏着我们认识雾霾的奥秘,更有着我们治理雾霾的根据 54
透过空气质量指数消长轮回的现象,认识循环系统内在的机制机理 56
7探求致霾污染物之“消”。境界规定存在:霾的三态归宿与五种灭法 57
没有大风和降水,也没有扩散与转移,请看严重雾霾如何就地自消 57
知道了雾霾实质上都是自消,也就明白了各种各样的霾之灭消;其他外界因素,不过是增加了形式变化 58
污染物的生灭模式和变化规律都被存在境界所规定 61
系统包含着自动降解污染物的内在机制,还能够从雾霾境界自动转换到正常境界 63
8水气循环系统是认识雾霾的根本;微循环则是雾霾生灭的关键——而微循环贯穿于水气循环系统的所有时空 64
水气循环系统中的宏观与微观:宏观为地气与天气的大循环互动,微观为水汽雾滴生灭化转的微循环 64
微循环犹如细胞,在没有降水的时空、在静风条件下,水汽微循环也无处不在,并且始终都在周运化变之中 66
在现有科学视野中,雾霾与水的关系不大;而从水气循环系统来看,灾害性雾霾则是系统失衡与失能的明显症状 67
9自循环:水气循环系统的根本规律与核心观念 68
任何存在首先即为自循环体,自然都是内因和内力为主。自循环永远无可替代 68
自循环为哲观,关键在见“自”、知“自” 70
自循环是自然和存在的新界定,为自然规律和存在法则的新理说 72
10本地降解净化为主,异地扩散转移为辅。水汽雾滴生灭化转之微循环,当为自净化的关键机制,也是量化认知地气天气和水气循环系统的关要 74
对于污染物的降解,本地自循环系统之自净化功能起着最主要作用 74
就悬浮颗粒物而言,大循环主要为转移、传输、扩散、稀释,即空间之位移;小微循环则主要为净化、溶解、归藏、清除,即生灭之转化 75
面对真问题:清楚了水汽雾滴生灭化转之微循环,便明白了悬浮颗粒物之存在与灭消 77
天气地气,皆为一气。水而为水汽乃地气之升发,水汽而为水乃天气之降合。水汽雾滴生灭化转之微循环还是我们深入认知和量化衡量地气和天气以及水气循环系统的切入点 78
第三章 大面积地下水深埋应是水气循环系统失能的主因;境界突变的转折点:2012年冬至 81
11凝眸地下水——水气循环系统的深层根基和内在主导 82
水气循环系统为何突然停滞失能?对比排除各种因素之后圈定幕后主角——华北平原地下水大漏斗 82
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引发区域严重生态危机 85
地下水从内在主导水气循环系统,水气循环系统之微循环的功能状态,决定污染物降解机能。大面积地下水深埋使地气严重衰微,天气亦之紊乱 87
12灾害性雾霾常态化,应该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长期大面积超采地下水的更严重后果——耗竭地气终酿生态浩劫 88
地下水深埋对于水气循环体系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啻釜底抽薪 88
严重后果之一:干旱趋势,降水减少 89
严重后果之二:准荒漠化问题趋向严重 90
严重后果之三:反季节的局地霿霾与雾霾现象增加 90
严重后果之四:大范围严重霾灾持续且频发 91
13长期依靠大量透支地下水发展经济,是现代人类的饮鸩止渴,乃断子绝孙之急功近利 93
本研究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地下水深埋与灾害性雾霾的高度相关性:华北平原作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最终沦为雾霾频仍的重灾区和极震区 93
以大面积地下水深埋为主因的循环系统障碍,犹如人体之肾衰竭,病情已经相当之严重 96
把严重雾霾频发归结于气象条件不仅于事无补,更容易掩盖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发生的重大危机,并成为人类逃避自己责任的遁词 97
14严重雾霾灾难从正反两方面警示我们:环境承载力的极限,也就是经济增长的极限,更是中华民族生存基础的底线 99
严重雾霾灾害频发,也许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承载系统正在解体的不祥之兆 99
我们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强力持续着世界历史上能源资源消耗规模最大和强度最高的经济发展 100
全国能源消耗超级加速:6.5年=12年=50年=百万年——地球能否承受这一负担?我们将为后代留下何种遗产? 102
15华北平原区境界质变的内在转折点,内因、时机与外境聚焦于2012年冬至 104
华北平原自然循环系统的境界转变及鲜明对比,一目了然,更触目惊心 104
为何新旧国标的形式转换,竟然掩盖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境界质变 106
冬至阴极之至,一阳来复,在二十四节气中最为重要 106
壬辰龙年冬至对于华北平原地区自然循环系统何以成为大限关头 107
2012年冬至突然降临的雾霾灾难令天地易色——这到底是在向我们警示什么?又到底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110
第四章 深入认识水气循环系统和自循环之规律,自觉面对现实,主动选择明天 111
16微循环—自净化机制之两端:既可以使污染物陡增数倍,也可以迅即降解高浓度严重雾霾 112
雾霾期间指数增长幅度远超同时段持续排放量,说明自净化机制失能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112
普通空气污染:等量一次排放+微量二次生成→较快降解→本地降解为主;灾害性雾霾:等量一次排放+大量二次生成+延时降解+异地传输累加 113
一场严重雾霾即可明显拉高PM2.5年均浓度值,说明与排放量相比,水气循环系统境态是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114
自循环系统自具超强降解功能。水气循环系统的自净化机制,应是环境容量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其最大变量 116
17循环系统之四态转换与我们的诸多“不知”;因为不知,更需要顺其自然:自循环机制和自净化功能自然会让我们安然无事 117
正常境态→正常转落反常→反常境态→反常复归正常 117
正常境态是我们告别雾霾灾害的根据和条件 118
因为反常而发见正常,真正明白了正常即可调治反常 118
从正常到反常的境界转折最为复杂莫测,于此我们的未知还非常之多 119
我们治理雾霾,就是要从反常回转正常;而每次雾霾终结,其实都是天在做、人在看 120
循环系统本身实际上就在经常不断的自启动、内启动,这一特性非常重要 121
天地气场境态之转换,即地气与天气从不应转到应,经常为须臾间事;境界一变,各种尺度空间的灰霾皆之当下自消 124
面对复杂系统可以有两种思路。知有所不为与有所为,当可遂行自循环而顺应自循环、系统调治而调治系统 125
以华北平原为根据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雾霾成灾之演化模式 127
18从自循环体系标准来看,城市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与自循环系数往往成反比,故常常成为雾霾发作中心 127
在系统下行的态势中,范围越大,临界点系数越低,负面的相互影响越明显 128
“境界纠缠”:京津冀地区在2012年底率先突破质变临界点之后,随即把黄淮平原、汾渭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三角等地的临界点系数明显拉低 130
严重雾霾中心区域的南移及其辐射影响;自循环系统内在的共振效应与联动作用,引发诸多区域的境界性下行变化 131
19地气作为主导因素的循环系统之四种境阶。我们面临的两种前景:可恢复与不可恢复 133
四季转换规律导演的水气循环系统年度周期 133
内生型自循环主依地气,地气主生灭;外应型自循环主依天气,天气主动静 134
微循环决定雾霾生灭,场态决定微循环效能,境界决定场态通塞,地气决定境界层阶 134
地气继续衰败,将会负效应倍增,加速度恶化 135
系统相互影响,剧烈震荡 137
有可以预料的,就必然有不可预料: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境界恶变将会是什么 137
从地气态势为主因看水气循环系统,可分为四大境阶 139
地气枯竭的极端荒漠化与地气旺盛的森林生态系统之对比 139
地气盛衰的循环系统之两端,也可视为我们面临的两种选择和两大前景 141
第五章 正本清源还净土,东风不信唤不回——三大规律指导自然整体调治,利益复新生态系统 143
20观念创新天地宽。明确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担当,在中华文化和东方思想的现代化中开创出未来之路 144
看到自己的观念,才会发现我们现在认识雾霾的观念,与引导我们追逐发展而陷入雾霾的观念实际上同出一源。追求物质利益的文明模式,已经达到或接近其境界尽头 144
观念即存在。人类的命运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决定性地取决于我们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态度 145
认识雾霾,须穿透观念雾霾。立足原点,从本来出发,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对原点的反复深切觉知和对规律的总结与知行 147
人努力、天帮忙之新解:人类在地上的折腾致使地气衰而天气乱,说明雾霾灾害的气象原因主要也是在人;经过人努力,使地气恢复而天气和顺,亦之事在人为 148
知常曰明。从根本入手,按照地气决定境界、植被决定降水和自循环系数决定水资源量这三大规律,地下、地表与空中三位一体补益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150
21规律之一:地气决定循环系统境态。地下:严格限采和回补地下水,尽最大努力修复水环境,扎实生态根基 153
从地气一地下水的主导作用,看北京与河北地区2013年前后的双向反差 153
2017年冬季北京与河北对比的启示:还是从地气的主导作用,看生态环境和水气循环系统整体治理的方向和重点,看我们做对了什么,明白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 154
北京地下水位从持续大幅度下降到止跌回升的转折点,在2015年秋季的“阅兵蓝”及其后开始有所体现 157
看整个水气循环系统,北京地区能够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就基本开始了整体境界的初步扭转,确实来之不易;再扎扎实实努力数年,系统治理,治理系统,就一定能够系统改善,改善系统 158
如果地下水艰难恢复的趋势能够得以持续,河北也有希望步北京之后尘,开始从恶性循环回转至良性循环,华北平原整体自然生态系统也将会获得根本性转机 160
22规律之二:地面植被决定降水量。地表:自然封育加工程治理,全力做好植被保护和恢复,庄严绿色国土 162
森林除了人们熟知的生态效益,从水气循环系统来看,还有显著增加降水量等三大功效 162
重新认识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季风理论为何无法解释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中的几片“降水特区”? 163
雨出地气:实际情况不是降水量决定地面植被发育,而是地面植被——下垫面蒸发系数决定降水量 165
塞罕坝林场与库布齐沙漠的可贵实践,原来的荒漠地区经过大规模绿化之后,降水量明显增加 168
地面植被对于水气循环系统的各个层级都很重要。以自然恢复力为主,把绿化国土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工程而长期实施 169
23规律之三:自循环系数决定水资源量,故水资源的最大增量就在水气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本身。空中:在我国北方地区从西到东系统启动人工降水调治工程,甘霖锦绣江山 171
化解水资源危机首先需要觉知观念和认识规律。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年甚一年,或问:水在何方?答曰:自循环。若能逐步促使水气循环系统正常高效运行,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自然越来越多 171
历史上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并非一直像当代这样干旱少雨,现在的恶性循环是人类强烈扰动导致的自然之变态;反之,人类顺应自然修复生态,即之可湿润多雨 173
设想通过启动“天气下”而直接激活水气循环系统,促进具体时空水气循环的有效周行,当可达成部分恢复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之正常状态 175
我国大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体降水过程都是自西向东展开,而不是由东部沿海向内陆推进;季风降水理论所描述的模型与客观事实多有不合 176
现代我国北方地区的干旱和荒漠化,与青藏高原隆起而阻挡夏季风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说法,实际上关系不大;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过度而削弱了水气循环系统所致 178
我国北方地区每年雨季开始于由西到东下垫面连续蒸发带的形成——等闲识得东风面 179
我国北方空中水资源潜力巨大,水汽利用率若能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水资源约1090亿立方米,即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 181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观念转变:从抗旱减灾的应急手段,点化为开启水气循环系统良性机制的“金钥匙” 183
数千公里大系统接力操作:对从西部边界进入我国境内的云系,适当适度用人工的方法,辅助完成将其完整地沿有效降水高度循环运行,一直送入东部海空的连续过程 184
人工干预天气,必须小心而为,必须适时、适当、适机、适度、适应、适合,顺应自然规律和补益自循环是为最高原则 185
通过人工启动调治系统工程,从帮助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关键性制约因素入手,激活天气而补益地气,旺盛地气而和谐天气,修复和重建水气循环系统,有望整体复新和自然善利我国北方生态环境 187
从治理雾霾上升到探索整体调理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治本之道,真心实干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百年基础工程,乃功德无量 188
致谢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