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导论 3
第一章 行政 3
第一节 行政之意涵 3
一、行政之一般解释 3
二、行政之法学意涵 5
三、行政之基本类型 6
第二节 公共行政 8
一、西方公共行政之变迁 8
二、中国公共行政之进化 10
三、现代公共行政之原则 10
第二章 行政法 14
第一节 行政法之源流 14
一、西方国家行政法之产生与发展 14
二、中国行政法之产生与发展 19
第二节 行政法之渊源 21
一、行政法渊源之意涵 22
二、西方国家行政法之渊源 22
三、我国行政法之渊源 25
第三节 行政法之品格 27
一、行政法之管理法品格 27
二、行政法之控权法品格 28
三、行政法之平衡法品格 29
第三章 行政法学 32
第一节 行政法学之意涵 32
一、行政法学之研究对象 32
二、行政法学之学科地位 33
第二节 中国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 37
一、初创时期 37
二、停滞阶段(1949—1978年) 38
三、恢复阶段(1978—1988年) 38
四、发展阶段(1989年以降) 39
第二编 行政权力配置法论 45
第一章 行政权 45
第一节 行政权之意涵 45
一、行政权之秉性 45
二、行政权与相关概念 46
第二节 行政权之构成 47
一、“两板块说” 47
二、“三板块说” 48
三、“四板块说” 49
第二章 行政权配置原则 51
第一节 合法原则 51
一、行政权配置主体合法 51
二、行政权配置权限合法 52
三、行政权配置目的合法 52
第二节 比例原则 52
一、适当性原则 53
二、必要性原则 53
三、比例性原则(狭义比例原则) 53
第三节 分权制衡原则 53
一、分权原则 54
二、制衡原则 55
第四节 效率原则 55
一、行政的本质属性 55
二、行政的内在要求 56
第三章 行政权的宪法配置 57
第一节 宪法对国务院行政权的配置 57
一、行政领导权 57
二、行政立法权 58
三、行政规范权、监督权与人事权 59
四、其他权力 60
第二节 宪法对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地方政府行政权的配置 61
一、国务院主要组成人员之职权 61
二、国务院各部委之职权 61
三、审计机关之职权 62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之职权 62
第四章 行政权主体的转移 64
第一节 行政权行使主体之转移——行政委托 64
一、行政委托之意涵 64
二、行政委托的理论基础 65
三、行政委托的条件 66
四、行政委托的监督 67
第二节 行政权所有主体之转移——行政授权 68
一、行政授权之意涵 68
二、被授权组织的范围 69
三、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之区别 70
第三编 行政组织法论 75
第一章 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75
第一节 行政组织 75
一、行政组织之学理界说 75
二、行政组织之历史类型 76
第二节 行政机关 78
一、行政机关之学理界说 79
二、行政机关之构成要件 80
三、行政机关之理论分类 81
第三节 行政主体 82
一、行政主体之资格 82
二、行政主体之范围 83
三、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 85
第二章 中央行政组织法 87
第一节 国务院组织法之历史变迁 87
一、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87
二、1954年宪法与国务院组织法 88
三、从1975年宪法到1982年国务院组织法 90
第二节 1982年宪法时代之国务院体制 91
一、国务院在行政系统内部之地位 91
二、国务院的基本工作制度 91
三、国务院的组成与构造 92
第三章 地方行政组织法 98
第一节 地方行政组织法 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法的历史变迁 98
二、地方行政组织的性质与地位 101
三、地方行政组织的组成与构造 102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03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 103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07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10
第四章 行政组织关联法 113
第一节 行政编制法 113
一、行政编制及其管理 113
二、中央行政机关编制法 115
三、地方行政机关编制法 117
第二节 公务员法 119
一、公务员录用与任免机制 119
二、公务员义务与权利 122
三、公务员管理机制 123
四、公务员管理责任 127
第四编 创制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论 131
第一章 行政过程与行政方式 131
第一节 行政过程 131
一、行政过程论之源流 131
二、行政过程之基本意涵 133
三、行政过程之构成要件 136
四、行政过程之分类 137
第二节 行政行为 139
一、行政行为之意涵 139
二、行政行为之分类 144
三、行政行为之效力 146
第三节 行政过程与相关概念 149
一、行政过程与行政行为 149
二、行政过程与行政程序 150
三、行政过程与行政方式 151
第二章 行政立法过程及其规制法 153
第一节 行政立法之意涵 153
一、行政立法之界说 153
二、行政立法之秉性与类型 154
三、行政立法之原则 156
第二节 行政法规之创制 157
一、行政法规之创制权 158
二、行政法规之创制程序 159
三、行政法规之格式 161
第三节 行政规章之创制 162
一、行政规章之创制权 162
二、行政规章之创制程序 163
三、行政规章与行政法规之区别 166
第四节 行政立法之监督审查 166
一、行政立法之备案制度 166
二、行政立法之合法性审查 168
第三章 行政规则过程及其规制法 170
第一节 行政规则之意涵 170
一、行政规则之要素 170
二、行政规则之类型 171
三、行政规则之效力 172
第二节 行政规则之创制 173
一、行政规则之创制权 174
二、行政规则之创制程序 174
三、行政规则之文本格式 176
第三节 行政规则之控制 177
一、立法控制 177
二、行政控制 178
三、司法审查 179
第四章 行政决策过程及其规制法 180
第一节 行政决策之意涵 180
一、行政决策之界说 180
二、行政决策之秉性 182
三、行政决策之类型 182
第二节 行政决策程序 183
一、确定目标 183
二、拟定方案 185
三、优选方案 186
四、方案决定 187
第三节 行政决策之规制 188
一、立法规制 188
二、司法规制 189
三、行政规制 189
第五编 执行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论 193
第一章 侵益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 193
第一节 行政处罚过程及其规制法 193
一、行政处罚之意涵 193
二、行政处罚之设定权 195
三、行政处罚之适用法则 196
四、行政处罚之程序 198
五、行政处罚之控制 201
第二节 行政强制过程及其规制法 202
一、行政强制之意涵 202
二、行政强制措施之设定与实施 204
三、行政强制执行之设定与实施 206
四、行政强制之法律责任 209
第三节 行政征收过程及其规制法 210
一、行政征收之意涵 211
二、税收征收 211
三、行政收费 213
四、财物征收 215
第四节 行政征用过程及其规制法 219
一、行政征用之意涵 219
二、行政征用之程序 221
第二章 惠益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 223
第一节 行政许可过程及其规制法 223
一、行政许可之意涵 223
二、行政许可之原则 225
三、行政许可之设定与实施 226
四、行政许可之程序 228
五、滥行许可之责任 231
第二节 行政给付过程及其规制法 232
一、行政给付之秉性 233
二、行政给付之原则 233
三、行政给付之方式 234
四、行政给付之程序 235
第三节 行政奖励过程及其规制法 235
一、行政奖励之秉性 235
二、行政奖励之原则 236
三、行政奖励之形式 237
四、行政奖励之程序 237
第三章 互益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 239
第一节 行政合同过程及其规制法 239
一、行政合同之解释 239
二、行政合同之要素 240
三、行政合同之价值 241
四、行政合同之缔结程序 243
五、行政合同之救济 245
第二节 行政指导过程及其规制法 246
一、行政指导之学理界说 247
二、行政指导之基本意涵 248
三、行政指导之原则与程序 249
四、行政指导之作用与救济 250
第六编 督导性和裁断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论 257
第一章 督导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 257
第一节 行政检查过程及其规制法 257
一、行政检查之意涵 257
二、行政检查之程序 258
三、行政检查之规制 260
第二节 行政调查过程及其规制法 260
一、行政调查之意涵 261
二、行政调查之原则 262
三、行政调查之方法 263
四、行政调查之程序 264
第二章 裁断性行政过程及其规制法 266
第一节 行政仲裁过程及其规制法 266
一、行政仲裁概述 267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268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 275
第二节 行政裁决过程及其规制法 279
一、行政裁决概述 279
二、行政裁决制度的主要内容 281
第三节 行政调解过程及其规制法 285
一、行政调解概述 285
二、行政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 287
第七编 行政程序法论 293
第一章 正当法律程序 293
第一节 自然正义原则 293
一、自然正义原则之渊源 293
二、自然正义原则之原意 293
三、自然正义在行政法上的适用 294
第二节 正当法律程序立宪 294
一、正当法律程序入宪历程 294
二、正当法律程序之演变 295
三、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在行政法上的适用 296
第二章 行政程序法之基本内容 298
第一节 行政程序 298
一、行政程序之意涵 298
二、行政程序之分类 299
三、行政程序之立法 300
第二节 行政程序法之基本原则 300
一、公开原则 301
二、公正公平原则 302
三、参与原则 303
四、效率原则 304
五、信赖保护原则 305
六、正当程序原则 306
第三节 行政程序法之主要制度 307
一、行政告知制度 307
二、行政听证制度 308
三、行政回避制度 310
四、行政时效制度 311
第三章 信息公开法 313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之法理 313
一、公民知情权应受尊重 313
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313
三、沟通最好即政府最好 314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之原则 314
一、依法公开原则 314
二、平等与平衡原则 315
三、准确与及时原则 315
四、信息协调原则 315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之范围 316
一、主动公开之范围 316
二、应申请公开之范围 316
三、免于公开之范围 317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之程序 317
一、主动公开之程序 317
二、应申请公开之程序 317
三、政府信息公开之监督与保障 318
第八编 行政侵权之行政救济法论 323
第一章 行政复议法 323
第一节 行政复议之意涵 323
一、行政复议解释 323
二、行政复议之原则 323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 325
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关系 326
第二节 行政复议之主管与管辖 328
一、行政复议之受理主体 328
二、行政复议之受案范围 329
三、行政复议之管辖 331
第三节 行政复议之程序 333
一、行政复议之申请 333
二、行政复议之受理 334
三、行政复议之审理 335
四、行政复议之决定 336
第二章 行政申诉法 338
第一节 公民申诉权与行政申诉 338
一、公民申诉权 338
二、行政申诉之解释 338
三、行政申诉之类型 339
第二节 公务员申诉制度 339
一、公务员申诉之解释 340
二、公务员申诉之受理机构 340
三、公务员申诉之管辖 340
四、公务员申诉之程序 341
第三节 教师申诉法 342
一、教师申诉之含义 342
二、教师申诉之受理机构 343
三、教师申诉之程序 343
第四节 高校学生申诉法 344
一、高校学生申诉之含义 344
二、高校学生申诉之程序 344
第三章 行政信访法 346
第一节 行政信访之意涵 346
一、行政信访之含义 346
二、行政信访之原则 347
三、行政信访之机构 347
四、行政信访当事人 348
第二节 行政信访渠道与程序 348
一、行政信访之渠道 348
二、行政信访之程序 349
第三节 行政信访之法律责任 351
一、被信访人责任 351
二、信访受理机构责任 351
三、信访人的责任 352
第九编 行政侵权之司法救济法论(行政诉讼法) 355
第一章 行政诉讼之意涵 355
第一节 行政之诉 355
一、公民之行政诉权 355
二、行政之诉的构成要件 356
三、行政之诉的类型 357
第二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 357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 358
二、诉讼代理人 360
三、其他诉讼参与人 361
第三节 行政诉讼之原则与制度 361
一、一般性原则 361
二、行政诉讼特有原则 363
三、行政诉讼之基本制度 364
第二章 行政诉讼主管与管辖 367
第一节 行政诉讼之主管 367
一、行政审判组织 367
二、行政审判权 367
三、司法审查之范围 368
第二节 行政诉讼之管辖 369
一、级别管辖 369
二、地域管辖 369
三、裁定管辖 370
四、管辖权异议及其处理 372
第三章 行政诉讼证据法则 373
第一节 行政诉讼之证据 373
一、证据种类及要求 373
二、证据证明能力 375
三、证据采信法则 375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责任分配法则 375
一、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 376
二、原告提供证据责任 376
三、法院证据职责 377
第三节 行政诉讼证据之质证与认定规则 378
一、质证规则 378
二、证据之审查认定规则 379
三、证据之证明标准 380
第四章 行政诉讼之审理程序 382
第一节 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 382
一、起诉 382
二、立案 383
三、审理前之准备 383
四、开庭审理 384
五、裁判 384
第二节 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 385
一、上诉之提起 385
二、上诉之受理 386
三、上诉案件之审理 386
四、上诉案件之裁判 386
第三节 行政诉讼再审程序 387
一、再审程序之启动 387
二、再审案件之审理 388
三、再审案件之裁判 388
第五章 行政判决执行 389
第一节 行政判决执行制度之构造 389
一、执行机关 389
二、执行根据 389
三、执行管辖 389
第二节 行政诉讼执行之程序 389
一、执行程序之提起 389
二、执行之实施 390
第三节 非诉行政决定之执行 390
一、申请 390
二、审查 391
三、执行担保与先予执行 391
第十编 行政侵权之混合救济法论(行政赔偿法) 395
第一章 行政赔偿责任 395
第一节 行政赔偿责任之构成 395
一、违法行为 395
二、损害事实 395
三、因果关系 395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之归责原则 396
一、违法归责原则 396
二、结果归责原则 396
第三节 行政赔偿之范围 397
一、人身性侵权 397
二、财产性侵权 397
三、精神性侵权 398
四、豁免性事项 398
第二章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399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 399
一、一般请求权人 399
二、特殊请求权人 399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400
一、行政机关 400
二、被授权与受委托组织 400
三、其他赔偿主体 401
第三章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402
第一节 行政赔偿方式 402
一、金钱赔偿 402
二、返还财产 402
三、恢复原状 402
第二节 行政赔偿标准 403
一、侵犯人身自由权之计算标准 403
二、侵犯生命健康权之计算标准 403
三、侵犯财产权之计算标准 403
四、精神损害之计算标准 404
第四章 行政赔偿程序 405
第一节 行政赔偿申请程序 405
一、提出赔偿请求之方式 405
二、提出赔偿请求之条件 405
第二节 行政先行处理程序 406
一、赔偿请求之提出 406
二、赔偿请求之受理 406
三、赔偿决定之作出 406
第三节 行政赔偿复议程序 407
一、依申请作出赔偿决定 407
二、依职权作出赔偿决定 407
三、时效规定 407
第四节 行政赔偿诉讼程序 407
一、行政赔偿案件之起诉条件 408
二、行政赔偿诉讼之审理 408
三、行政赔偿诉讼之证据制度 408
第五节 行政追偿程序 409
一、追偿之条件 409
二、追偿之金额 409
后记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