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导论 1
上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
卷一 人类社会及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
一、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 23
(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五阶段”论 24
(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三形态”论 26
(三)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及其在俄国和中国的实践 34
二、社会主义发展500年的漫长历程 36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没落 38
(二)马克思、恩格斯原创的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43
(三)列宁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及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55
(四)中国式传统现实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当代现实社会主义 8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及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9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9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00
卷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10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基本内容和实质 10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 10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和鲜明标志 10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 1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实质 13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13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3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 150
三、作为特殊独立社会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基本内容和实质*152++++ (一)作为特殊独立社会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 152
(二)作为特殊独立社会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 154
(三)作为特殊独立社会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 171
卷三 当代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72
一、当代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与生成 173
(一)当代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 173
(二)当代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 176
二、当代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与深化 180
(一)当代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 180
(二)当代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 185
三、当代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理念与战略的新发展 188
下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相关“主义”比较辨析 198
卷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之比较——兼析“过时论”和“背离论” 198
一、生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比较 198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创的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生成发展 200
(二)列宁创造性发展了的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生成发展 20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发展 207
二、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 213
(一)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1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之比较 221
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比较 226
(一)社会主义本质层次的比较 226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征层次的比较 231
四、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比较 237
(一)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237
(二)选择合适的经济体制 240
(三)实行社会主义改革 245
(四)实行社会主义开放 249
(五)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53
五、对“过时论”和“背离论”的辨析 257
(一)“过时论”和“背离论”产生、传播的根源 257
(二)“过时论”和“背离论”辨析 260
卷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之比较——兼析“全盘肯定论”、“根本否定论”和“混淆论” 26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形成背景和过程比较 270
(一)形成的历史背景比较 270
(二)形成发展的主要阶段比较 27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比较 283
(一)发展目标比较 285
(二)根本原则比较 287
(三)经济发展方式比较 289
(四)对外战略比较 292
(五)党的建设比较 29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理论比较 295
(一)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比较 296
(二)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论比较 299
(三)社会主义经济属性理论比较 301
(四)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比较 304
(五)社会主义开放理论比较 30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比较 308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及其相互关系 30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比较 31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具体制度比较 314
(四)对“全盘肯定论”、“根本否定论”、“混淆论”的辨析 319
卷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之比较——兼析新民主主义“复归论”和“重建论” 32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及其实践 325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 325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及其实践 328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前结束及其影响 33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政治 336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主理念 336
(二)相似的国体,不同的特点 339
(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同”与“异” 341
(四)政治体制、政治运行机制的差异 34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 346
(一)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历程 34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相似性 35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不同之处 35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 358
(一)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5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扬弃 362
五、对“复归论”和“重建论”的辨析 36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部分“复归” 36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需要改革和完善,但不是“重建”新民主主义政治 36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新民主主义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367
卷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比较——兼析“孙中山三民主义复归论” 37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超越 37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与制度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超越 37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超越 37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超越 37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扬弃 38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同 38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奋斗目标不同 38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孙中山三民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同 383
三、“孙中山三民主义复归论”辨析 38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借鉴 385
(二)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尤其是民主主义的评价 388
卷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比较——兼析“中国特色民主社会主义论” 3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生成路径 391
二、目标与价值、理论与策略、性质与纲领之比较 39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价值 39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策略 402
(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性质与纲领 414
三、政策主张与实践结果之比较 41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与实践 41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主张与实践 42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与实践 43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与实践 436
卷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之比较——兼析“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论” 44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与当代资本主义本质比较 442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 44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44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特征比较 445
(一)经济制度特征比较 445
(二)政治制度特征比较 44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比较 45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比较 456
(一)经济体制特征比较 456
(二)政治体制特征比较 460
五、“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论”辨析 464
(一)辨析之一: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 464
(二)辨析之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467
(三)辨析之三:贫富差距拉大就是搞资本主义 470
(四)辨析之四: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搞私有化 474
卷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封建社会主义之比较——兼析“中国特色封建社会主义论” 480
一、所谓中国搞了封建社会主义、儒家社会主义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481
二、在本国历史文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要求 48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历史文明的滋润中发展起来 488
四、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历史文明的丰富成果和重要经验 490
五、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97
结论 500
参考文献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