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集笺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32584741
  • 页数:575 页
图书介绍: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际遇,创作出非凡卓异的文学作品,百代流传,千载景仰。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风幽婉缠绵,感情浓挚,音律和谐。《李清照集笺注》是著名学者徐培均先生倾力之作,被海内外知名学者称为笺释李清照集的“权威性”著作。徐培均先生广泛吸收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借鉴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一书,另外在版本、考证、编年、补遗等方面下功夫,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对于最负盛名的词作,首次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本书以收罗完备,笺证有据,资料丰富著称,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自序 1

修订本自序 1

卷一词 1

点绛唇(蹴罢秋千) 1

鹧鸪天桂(暗淡轻黄体性柔) 4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6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8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10

浣溪沙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 11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4

怨王孙(帝里春晚) 18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1

玉楼春红梅(红酥肯放琼瑶碎) 28

庆清朝(禁幄低张) 31

行香子(草际鸣蛩) 34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37

多丽咏白菊(小楼寒) 39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3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45

新荷叶(薄露初零) 49

忆秦娥(临高阁) 53

醉花阴(薄雾浓雰愁永昼) 55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62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70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73

点绛唇(寂寞深闺) 76

念奴娇(萧条庭院) 78

木兰花令(沉水香消人悄悄) 85

蝶恋花(暖雨和风初破冻) 87

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泪揾征衣脂粉暖) 90

?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玉瘦香浓) 93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夜厌厌欢意少) 95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97

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 100

青玉案用黄山谷韵(征鞍不见邯郸路) 102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105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106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109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113

诉衷情枕畔闻梅香(夜来沉醉卸妆迟) 115

满庭芳残梅(小阁藏春) 118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21

山花子(病起萧萧两鬓华) 123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126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129

清平乐(年年雪里) 131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32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136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138

长寿乐南昌生日(微寒应候) 139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46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152

永遇乐元宵(落日镕金) 156

怨王孙(梦断漏悄) 163

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 166

声声慢(寻寻觅觅) 168

补遗 181

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181

春光好(看看腊尽春回) 184

河传梅影(香苞素质) 185

七娘子(清香浮动到黄昏) 187

忆少年(疏疏整整) 189

玉楼春(腊前先报东君信) 190

存疑辨证 193

瑞鹧鸪双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 193

生查子(年年玉镜台) 195

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 198

丑奴儿夏意(晚来一阵风兼雨) 200

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202

浪淘沙(素约小腰身) 205

品令(零落残红) 208

佚句四则 210

卷二诗 215

春残 215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216

分得知字 230

感怀 231

晓梦 234

咏史 237

偶成 240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二首)并序 241

乌江 259

夜发严滩 261

题八咏楼 262

皇帝閤春帖子 263

贵妃閤春帖子 265

皇帝閤端午帖子 267

皇后閤端午帖子 269

夫人閤端午帖子 270

补遗 273

题砚诗 273

佚句十四则 275

存疑佚句一则 288

卷三文 289

词论 289

祭赵湖州文 303

投翰林学士綦崈礼启 305

金石录后序 334

打马图经序 366

打马赋 381

打马图经命词 400

汉巴官铁量铭跋尾注 416

贺人孪生启 419

琴铭 421

附录一 李清照年谱 425

附录二 传记序跋 539

附录三 总评 553

后记 565

再版后记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