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工学本土化创新之路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立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07253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新兴学科,其中有很多新的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也有一些虽进行过多次解决但并未达成统一理解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理解与探讨方式,而对日本教育工学(Educational Technology)的考察不失为一种能重新认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一种手段,并且中日教育技术学科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而文化就是技术背后的那双无形之手。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在阅读大量日本教育工学相关文献基础上,访谈了当前比较活跃的十几位日本教育工学专家,参加了与日本教育工学相关的学术年会,对日本教育工学发展的历史、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践领域等与国内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关系最为重要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察,做出五个基本结论。

绪论 教育技术学科的一种觉醒 1

一 教育技术学科之困境:一个永无止境追寻的问题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问题 4

(三)研究意义 9

二 一种觉醒:回到原点 12

(一)概念界定 12

(二)研究综述 15

三 学理追寻:理论与设计 31

(一)理论基础 31

(二)研究方法 37

(三)研究路线 41

四 转换思维:中日比较的再尝试 42

(一)研究目标 42

(二)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43

第一章 日本教育工学的历史研究 45

第一节 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引入 45

一 美国教育技术思想的时间流变 45

二 教育工学与AECT 51

三 教育工学思想的内化与延伸 55

第二节 教育工学之“工” 57

一 “工”与Technology 57

二 工之本身 61

三 工与《天工开物》 62

四 工与工学 64

第三节 教育工学的历史变迁 68

一 教育工学的孕育期 68

二 教育工学的初创期 70

三 教育工学的发展期 79

四 教育工学的转换期 82

五 教育工学的智能化时期 84

小结 历史的本真之意 86

第二章 日本教育工学的理论研究 91

第一节 教育工学的理论体系 91

一 基础理论 92

二 理论基础 98

第二节 教育工学与接近领域之关联 102

一 教育工学与教育学 102

二 教育工学与其他学问领域 107

第三节 教育工学的学术品格 110

一 教育工学的目标 110

二 教育工学的原理 114

三 教育工学的信仰 119

小结 理论本源性之追问 121

第三章 日本教育工学的方法研究 124

第一节 实践取向的教育工学方法论 124

一 教育工学研究的指向性 124

二 认识论与教育工学之方法 128

第二节 教育工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131

一 教育工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 131

二 教育工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134

第三节 教育工学研究方法的本质特征 136

一 教育工学研究方法的评论 136

二 教育工学研究方法的本源性 138

小结 系统方法之固有性问题 140

第四章 日本教育工学的实践研究 143

第一节 教育工学的研究对象 143

第二节 教育工学与教育实践 147

第三节 教育工学实践的本源 153

第四节 教育工学研究的十个基本领域 154

小结 实践边界之探讨 171

第五章 日本教育工学的本土化创新 173

第一节 吸收与借鉴——教育工学本土化的创新与发展 173

第二节 理论·方法·实践——走向“学科”化之路 175

第三节 过去·现在·未来——“学科力”的形成与发展 178

第六章 启示: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转向 180

第一节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之主体自觉 180

一 “和而不同”与“可通约性” 180

二 “学科自觉”与“理论自觉” 184

三 “文化自觉”与“信仰自觉” 187

第二节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之成长 189

一 美国教育技术给了我们什么 189

二 日本教育工学可能给我们什么 196

三 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之路 198

结语 214

附录 218

附录1 インタビユーの大綱 218

附录2 日本教育工学相关学会 221

附录3 日本教育工学会历代会长 222

附录4 日本教育工学论文志(第36卷·2013年—28卷·2005年) 223

参考文献 254

致谢 27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奖励荣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