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行动框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化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14497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战略合作为主线,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全方位审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战略构想,对深化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书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安全多视角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进行战略审视,继而探析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从“意向阶段”、“起步阶段”到“拓展阶段”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制度框架、机制建立、组织建设、平台搭建等工作行动,并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中国—东盟共同体打造新形势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架构,最后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发展愿景提出了期待。

绪论 1

第一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战略审视 51

一 政治审视:友好互信的政治生态是保障 51

(一)发表《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51

(二)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52

(三)制定《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 53

(四)制定《东盟2025:携手前行》愿景文件 54

二 经济审视: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是动力 55

(一)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56

(二)建立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56

(三)打造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 58

(四)合作开发东盟东部增长区、三河流域、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增长三角 59

(五)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60

(六)中国—新加坡合作打造苏州工业园 61

(七)中国—越南合作建设“两廊一圈” 62

(八)助力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 63

(九)实施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 64

(十)举办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 65

三 文化审视:人文相亲的文化认同是基石 66

(一)传播弘扬儒家思想文化根脉 66

(二)举办中国—东盟学生“汉语桥” 67

(三)签署《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 68

(四)制订《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8)》 68

(五)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 69

(六)举办中国—东盟南洋文化节 70

四 教育审视:结构互补的教育交流是核心 70

(一)建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 71

(二)举办“中国—东盟教育周” 71

(三)实施中国—东盟“留学中国计划” 72

(四)实施“中国—东盟万名青年交流计划” 73

(五)推进中国—东盟“海外名师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 74

(六)设立中国—东盟名誉奖学金 75

(七)推进“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 75

(八)设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 76

五 安全审视:陆海相连的和平环境是前提 77

(一)开展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 77

(二)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 78

(三)建立中国—东盟国防部长热线联络机制 79

(四)商签“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79

第二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发展历程 81

一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意向阶段”(2002年之前) 81

(一)推动双边关系发展 82

(二)制定教育合作政策 83

(三)促进教育交流合作 92

二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起步阶段”(2002—2007年) 93

(一)深化双方合作交流 93

(二)优化教育合作政策 95

(三)强化教育交流合作 96

三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拓展阶段”(2008年至今) 98

(一)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99

(二)优化教育合作机制 102

(三)深化教育合作发展 103

第三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工作行动 110

一 建立共同政策制度框架 110

(一)建立双联制学位制度 111

(二)实施学分转换计划 114

(三)促进学历文凭与学位互认 116

(四)推行“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 119

(五)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指导方针 121

(六)加强对外汉语推广 123

(七)构建终身学习资格框架 127

二 构建对话合作工作机制 129

(一)举办年度领导人会议 129

(二)召集年度部长级会议 134

(三)召开工作层对话会议 147

三 成立区域合作组织团体 149

(一)东南亚高等教育学院协会 149

(二)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 151

(三)东盟大学联盟 153

四 搭建合作交流共享平台 154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 154

(二)中国—东盟中心 155

(三)东盟发展论坛 156

(四)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 157

第四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环境评估 159

一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 159

(一)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 160

(二)互信友好的政治互动 163

(三)包容共生的文化交融 165

(四)互补共促的教育交流 169

二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政策平台 172

(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172

(二)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政策 176

三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问题 178

(一)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 180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82

(三)教育质量缺乏保障 183

(四)区域人员流动单一 185

四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面临的困难 187

(一)双方政治互信程度偏低 187

(二)民族宗教信仰差异较大 189

(三)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192

(四)宗主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194

(五)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不一 197

第五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架构 202

一 确立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202

(一)尊重差异原则 203

(二)合作共赢原则 204

(三)协商一致原则 206

(四)优势互补原则 208

(五)非歧视性原则 209

二 制定共同体建设的工作目标 211

(一)建立亚洲认同价值理念 211

(二)确立战略互信伙伴关系 215

(三)塑造21世纪亚洲公民 218

(四)建设亚洲世界知识中心 221

三 设计共同体建设的工作内容 223

(一)构建学历学位资格框架 224

(二)实施区域学分累积制度 228

(三)推动跨校课程合作开发 231

(四)推进跨境人员自由流动 234

(五)建立质量评估保障体系 237

(六)打造合作交流公共平台 240

(七)构建终身学习资格框架 244

四 推进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策略 246

(一)建立分层定期会议机制 247

(二)签订区域合作政策文件 248

(三)强化效益质量监督评估 250

(四)完善信息反馈沟通制度 252

第六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愿景 255

一 强化共同体建设合约化 255

二 推动共同体建设信息化 257

三 推进共同体建设国际化 260

附录一 中国—东盟大事记(1991—2016年) 264

附录二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统计 311

参考文献 314

后记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