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瑜伽的基石 1
第一章 瑜伽的传承 9
第二章 瑜伽之法:瑜伽的概念 13
第三章 觉悟之路 21
第四章 造物主:原初普鲁沙或自在天 29
第五章 创生过程:宇宙的结构 35
一、普鲁沙(阿特曼) 36
二、我性 37
三、宇宙意识能量 37
四、三德 38
五、原质(自然) 40
六、普鲁沙与原质的结合 41
七、“心”(意识) 44
第六章 普鲁沙:观者 47
第七章 意识的本然状态 53
一、我慢:观者与观看对象的镜子 54
二、菩提(智慧,智性) 56
三、末那(心意) 59
四、绝对意识(大我) 62
五、变动意识(小我) 62
六、意识的表述或定义 65
第八章 意识的特征 69
一、意识的基础 72
二、意识的特征 73
第九章 意识的阶段 75
一、生起心和控制心 77
二、平静心 78
三、专注心 78
四、有穿心 79
五、应心 79
六、神圣心 80
第十章 痛苦、波动与障碍 83
一、波动 87
二、潜在印象的波动 90
三、有利波动与不利波动 91
四、有利波动 92
五、不利波动 96
六、九个障碍 97
第十一章 瑜伽引发的意识转变 101
第十二章 修习方法 106
一、修习方法 112
二、修习克里亚 113
三、苦行 115
四、研习 116
五、臣服于神 117
六、修习基柱 121
第十三章 瑜伽的剃刀 123
一、悬崖 128
第十四章 瑜伽八支的应用及其作用 129
一、身体、观者、感知 130
二、身体各鞘 130
三、外专念与内专念 136
四、专念的效果 140
五、瑜伽的应用 143
六、禁制 144
七、禁制的效果 145
八、劝制 146
九、劝制的效果 146
十、体式 147
十一、体式应当如何完成 148
十二、体式的效果 151
十三、体式与冥想的区别 153
十四、调息 153
十五、调息的作用 155
十六、气 157
十七、脉轮 159
十八、制感 160
十九、制感的作用 162
二十、专注 162
二十一、专注的定义 162
二十二、专注的作用 164
二十三、冥想 164
二十四、冥想的作用 165
二十五、瑜伽最深的方面 166
二十六、三摩地或三摩钵底 166
二十七、三摩地的作用 167
二十八、内三摩地 167
二十九、业力休眠 169
三十、业力休眠的作用 170
三十一、关于三摩地,对修习者的告诫 170
三十二、三摩地的果实 171
三十三、无种三摩地 171
三十四、瑜伽八支的作用 172
第十五章 三摩地与独存的区别 179
梵文词汇表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