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武术的境界和价值 2
第一章 武术的三层境界 2
一、传说中武术的境界 2
二、中国武术的三层境界 7
三、张三丰的精神修为 12
四、宾卑聚梦中受辱 14
五、秦舞阳之勇 16
第二章 武术包含三种能力 18
、感知能力 19
二、构思能力 23
三、表达能力 24
第三章 武术招式和功法 28
一、招式 28
二、套路 43
三、功法 46
四、拳与桩 48
五、力、劲和内劲儿 51
六、绝技 53
七、心法和秘诀 58
八、术与道 60
第四章 中国武学的方法论 65
一、学 65
二、悟 66
三、证 69
四、信 70
五、创 72
第五章 中国武术的价值 74
一、生存搏击价值 74
二、养生体育价值 77
三、人格修养价值 81
四、艺术和游戏娱乐价值 88
五、哲学价值 103
六、宗教信仰价值 108
七、科学探索价值 111
八、从马斯诺需求理论看武术的价值 111
九、目的不同,练法不同 114
第二编 武的精神 118
第一章 汉字中的武 118
一、舍武无我 118
二、弃武无国—从“國”字看武 120
三、正戈为武 122
第二章 武的功能 126
一、武有七德 126
二、大德曰生 127
三、中国的天文化就是生文化 128
四、去武难生 129
五、武与财富——离武少财 129
第三章 武的精神 133
一、健行自强 133
二、厚德载物 135
三、乾坤和谐 137
第四章 中国武学的美学思想 138
一、充实 139
二、变化 140
三、空灵 143
四、神韵 145
五、美观与实用 151
六、拳品 155
七、点线面体的视觉差异 156
八、如何欣赏套路 158
第五章 武德 161
一、战争规则范畴的武德 161
二、武者伦理范畴的武德 162
三、目的正当性 163
四、手段和程序的正当性 164
五、使命感和承载力 165
六、戒律禁忌与信仰 167
七、克服陋习 171
第六章 武侠精神 173
一、侠有四个特点 174
二、武侠的七种形象 176
三、再论武侠情结 188
第七章 武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兴衰 190
一、提高生命力 190
二、武文化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 191
三、武文化与大国崛起 194
四、武以抚近,文以怀远 195
第三编 中国武学思想源流 198
第一章 中国武学源于本土 198
一、兵马俑说明武术于秦代已成型 198
二、汉代著作提出了中国武学的基本范畴 200
三、南阳汉画尽显中华武术之文化基因 205
四、武术是中国本土的体育运动 209
五、武术是中国人的行为艺术 210
六、中国武术的基本要素 210
第二章 道家学术对中国武学的影响 212
一、自然永恒的道 213
二、自由自在的道 215
三、大逝远反的道 218
四、阴阳极变的道 219
五、虚静无为的道 219
六、长生革命的道 222
七、广博精微的道 229
八、缥缈诡诞,旁门左道 230
第三章 儒家思想对武学的贡献 232
一、先秦的“儒”有功夫 232
二、孔子及其弟子的武功 233
三、儒家重视武学教育 237
四、《周易》、太极、中庸、阴阳五行对武学的影响 239
五、儒家的“礼”是武林规则的核心 249
第四章 墨家思想对中国武学的影响 256
一、伟大的墨子 256
二、墨家是中国江湖帮会组织的鼻祖 261
三、墨家张扬武侠精神,开创武侠文化 266
四、《墨经》的时空和力学知识 269
五、墨家对武器的贡献 270
六、大禹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 271
第五章 佛学对中国武学的影响 280
一、佛学与武学都是感知世界的知识体系 281
二、武术对佛教的意义 282
三、佛学对武学的贡献 282
四、禅武合一的佛教武学 287
五、佛学对武德的影响 288
第六章 军旅兵家对中国武学的影响 290
一、战争推动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290
二、军中武术的特点 291
三、军中武术与民间武术互相吸收借鉴 293
四、兵家思想与武术搏击思想一脉相承 296
五、近现代武术家的军旅背景 298
第七章 中医对中国武学发展的影响 299
一、伟大的中医 299
二、医治创伤 300
三、民间武术伤科 301
四、医学入武 304
五、武学和医学著作内容的交叉 306
六、以武证医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