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模式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剑平,施国庆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30532237
  • 页数:1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借鉴其它移民安置模式,并结合地震灾害移民特殊性,提出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模式分类体系,并分析了农业安置、非农业安置以及兼业安置三种生计安置模式的概念、适宜性、资源需求、实施步骤、风险及规避措施,并运用SWOT方法对生计安置模式从资源需求、生态影响、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风险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迁移 1

二、我国灾害移民研究滞后 2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第三节 研究综述 5

一、灾害移民的相关概念 5

二、有关灾害移民的理论 8

三、地震灾害移民管理 12

四、移民安置模式 13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8

一、研究内容 18

二、研究方法 20

三、创新之处 20

第二章 地震灾害移民分析 22

第一节 地震灾害移民的产生 22

一、地震灾害的影响分析 22

二、地震灾害与人口迁移 29

三、地震灾害移民概况 34

第二节 地震灾害移民特征 36

一、安置较强时限性 36

二、自愿与非自愿间过渡性 37

三、安置的救助性 38

四、灾害移民心理风险性 38

第三节 地震灾害移民相关权益 39

一、灾害移民人口权益内涵 39

二、灾害移民安置过程中权益的变化 40

第三章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活动分析 42

第一节 安置目标和原则 42

一、安置目标 42

二、安置原则 43

第二节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住房安置 45

一、农房是震害主要承灾体 45

二、住房安置核心内容 47

三、从住房安置到综合性安置的变革 50

第三节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生计安置 51

一、地震灾害移民可持续生计 51

二、地震灾害移民生计资本特征 54

三、地震灾害移民生计安置策略 55

第四节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精神安置 57

一、地震灾害移民心理康复 58

二、修复保护特色文化遗产 59

第四章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模式分析 61

第一节 农业安置模式分析 61

一、农业安置模式相关内容 61

二、农业安置模式风险透视 65

三、农业安置模式风险规避 68

第二节 非农业及兼业安置模式分析 70

一、就业安置模式分析 70

二、小城镇安置模式分析 73

三、兼业安置模式分析 74

四、特殊群体安置模式分析 77

第三节 几种安置模式比较分析 78

一、资源需求视角下的比较 79

二、生态环境视角下的比较 79

三、经济可行视角下的比较 80

四、社会风险规避视角下的比较 81

第五章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模式选择 83

第一节 安置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83

一、地震灾害移民环境容量 83

二、移民的安置意愿 85

三、文化及宗教因素 87

第二节 地震灾害移民环境容量评价 88

一、相关概念 88

二、综合环境容量评价法 89

三、评价方法应用——以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为例 98

第三节 安置模式确定 102

一、灾区合理人口容量测算——以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为例 102

二、安置模式确定——以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为例 105

第六章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实施管理 108

第一节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政策保障 108

一、经济发展支持政策 108

二、土地政策 109

三、以工代赈政策 110

四、保障援助政策 112

第二节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资金保障 114

一、资金供需分析 114

二、灾害移民家庭筹资困境 116

三、发展地震保险完善筹资渠道 117

第三节 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组织管理 120

一、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管理 121

二、移民参与安置的组织和引导 122

三、民间组织在灾害移民安置中的作用 123

第七章 案例分析——以北川县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为例 125

第一节 北川县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 125

一、北川县综合环境容量评价和人口容量测算 125

二、北川县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模式 127

三、北川县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实施管理 130

第二节 北川县农村地震灾害移民安置效果 132

一、住房安置模式创新促进移民生计恢复 132

二、多样化生计安置模式促进移民生计恢复 132

三、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移民生计发展 133

第三节 安置后遗留问题分析 134

一、灾害移民生计发展困境 134

二、灾害移民的适应性问题 135

三、安置中的管理问题 136

四、思考和建议 138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40

一、主要结论 140

二、研究展望 142

参考文献 143